
嗚嗚的哨角聲震盪了北港朝天宮後弄裡低矮的周牆,那是「哨角阿伯」魏幼謙(右上圖)師傅應我們拍攝的要求示範的即席演奏,在還等不到媽祖遶境的農曆春節前夕,這獨自響起的哨角像隻忠誠的獸,低吼著北港鎮古老的底韻。
在台灣製哨角的師傅不超過五位,雖然大陸機器代工製品氾濫,但台灣手工哨角品質優良、聲音宏亮,仍被各大廟宇陣頭選用。年逾八旬的魏師傅已經有四十幾年製作哨角的經驗,全台灣哨角好手手中的哨角,魏師傅製作的就超過了半數!
師傅說他習慣在年初製作哨角,一次就做好幾支,等各大廟宇的活動都陸續展開時再拿出來賣,每每等到媽祖遶境過後,這些替媽祖開路的哨角們又會回到哨角師傅朝天宮後小小的工作室排排站等待維修。因此工作室中並沒有大批的生鐵等待鍛冶,卻有一堆小零件等著組裝。
雖然此時不是哨角的旺季,但師傅為了我們的到訪,特地示範了零件鍛造的過程。

只見他拿起一塊單薄的黃銅片,先後用不同的鐵鎚沿邊敲打成凸透鏡般內凹外凸的形狀,沉重的鐵鎚敲打了不下十次(過程中鐵鎚一度從桌旁滑落,我們撿起時才更驚訝於這位年邁師傅的臂力)才完成雛形,做好的雛形必須先在頂端開個洞,再用利剪修剪過,哨角承接的關節這才完成,而師傅打開盒子,裡面滿滿是如此費工做出的小零件。
長期處在哨角製作時的敲打聲,以及演奏時撼天的極大分貝中,師傅的聽力其實不太好,但他依然很賣力地為我們講解哨角的由來。
古時候哨角的地位很重要,甚至還有皇帝冊封的哨官。文武百官出巡因為都坐轎,相遇時看不出對方的官品大小,因此以哨角、鑼鼓之類的樂器打頭陣,文官用直的哨角,武官用彎的,官階愈高吹奏哨角的次數愈多,這樣官品較小的隊伍便知讓路給較大的隊伍。
而哨角又帶有吉祥與祝福的意味,演變至今就成為媽祖隊伍的前導,用意是告訴信眾媽祖的到來。
師傅的哨角有分銅製跟白鐵做的,製作前要把一整塊金屬研磨、焊接、修剪後,再一片片敲打焊接成完整的哨角。而金屬片一定要敲打得夠薄,讓聲音可以震盪器壁,才能吹出夠響的音色。因為早年在板金店當學徒,師傅不只會做哨角,也會製作獅頭等其他民俗用品,對金屬材的熟稔使他研究多年後創新做出花瓣形哨角,不但外形優美,聲音更是洪亮。
暮色降下了,當師傅為我們吹響這支花瓣形哨角後良久,嗚嗚的鳴聲彷彿還在向晚的蒼穹中尋找共鳴,等著農曆三月天信眾到來,眾家樂隊一起雷吼昭示:「媽祖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