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念看世間》慶芳書局 佛書傳香半世紀

郭書宏 |2011.01.17
5323觀看次
字級


慶芳書局目前由李家四兄弟輪流顧店經營,老大李坤芳(左),老四李坤皇(右)。圖/慶芳書局提供


【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台灣早年出版業未發達時,許多高僧大德找佛書都會來此尋寶。」慶芳書局第二代負責人李坤川表示,慶芳書局是高雄市最早經營的書局,會成為以宗教書籍為營業特色,則是無心插柳的成果。

這一切得從一尊日本瓷器塑像說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人陸續離開台灣後,慶芳書局創辦人李慶雲在當時高雄的國際商場,偶然看到一尊揹著木柴,一邊讀書的小孩塑像,經詢問方知這尊塑像名為「二宮尊德」,為日本中世紀名人,雖從小家貧但仍一心向學,無法上學的他只能一邊工作一邊讀書,如此勤奮好學的態度,讓他成了明治維新的改革人物。

一尊陶塑像 創首間書局

李慶雲聽完後非常感動,內心思考如何讓台灣人效法此一勤學精神,他觀察到當時高雄並無中文書店,便在一九四六年創立「慶芳書局」,成為高雄地區在二次大戰結束後第一家中文書店。

慶芳書局地處的鹽埕區,是高雄早期人文薈萃之地,也是經濟、政治、文化的樞紐,但由於台灣光復初期,國內幾乎沒有中文書的出版,包括佛教的相關經典與書籍,全仰賴大陸船運進口。

李坤川回憶,當時父親李慶雲常搭最晚班火車,隔天上午抵達台北買回一箱箱,且沒有分類的書冊上架開賣,驚訝的是,每次開箱後隨即銷售一空,由此可見,台灣光復初期嚴重缺乏中文書籍的狀況。

同樣的狀況,也出現在當時佛教的經典與叢書。李坤川說,四、五○年代的台灣,當時佛教還不是顯學,不但一般圖書只能輸入商務、中華、正中等三家的出版品,佛教書籍的流通地點更是不易尋找,當時僅北部的台灣佛教印經處,中區有瑞成書店,南部就屬高雄的慶芳書局。

因虔誠信仰 護法又護教

「印象深刻的是,許多在南部弘法的高僧大德,為了找尋佛教經書,像是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以及開證長老、淨心長老、煮雲法師、淨空法師、懺雲法師等老和尚均曾來過慶芳書局。」李坤川說,也正因為這些高僧的需求與建議,開啟慶芳書局流通佛教類書籍的因緣。

慶芳書局除了流通佛教書籍外,也因李慶雲虔信佛教的緣故,一九五三年以少見的「原木板」作封面的摺本裝訂,印行《藥師經》精裝本,更在一九五六年為已故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出版其第一本著作《評駁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

李坤川說,由於當時的聖嚴法師仍在軍中服役,是煮雲法師來書局找父親發行的,初版僅一千冊,「歷經五十多年的歲月,此著作不僅書店沒有保存,聖嚴法師也未能留一冊,後來最好以登報方式徵求,所幸終於尋得一冊,後經法鼓文化重新繕打編排、發行。」

聖嚴法師在此書再版的自序中描述:「此書的寫作,代表著我在著作過程中的初階段,在此之前,我寫了一段時期的文藝作品,此後即開始為佛教的刊物撰稿,討論佛教及宗教的問題。…此書是我有關宗教討論的第一種,也是我寫作成冊的第一本書。」此書撰作是聖嚴法師從文藝創作轉為思想論述的里程碑,而佛教文壇從此新添一支健筆,也由此可見,慶芳書局在佛教出版界扮演的重要地位。

多年來,慶芳書店與佛教界人士廣結善緣,而李慶雲一家人的佛緣亦深。李坤川說,家中除了祖母是虔誠的佛教徒外,兩位姑媽亦受影響相繼出家,父親為護持家人成就佛道,在高雄大興街捐地興建「菩提禪寺」,讓法師能專心無旁騖地修行,而該寺也一度作為慈濟功德會發救助金之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