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大學整併第一步

 |2011.01.14
1540觀看次
字級

國內大學數量過多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大問題,日前立法院終於修法通過《大學法》,賦予教育部強制整併國立大學的權限,使談論多年的大學整併首次有了法源依據,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走出正面的一步。

目前國內大學不包括軍警院校和空大,近一百七十所,這還以台灣二千三百萬人口計算,每十三萬多人就有一所大學,這個比例在全球都屬偏高。大學太多的缺點是,高等教育的資源被稀釋,大學無法得到充分必要的經費、師資與設備,直接影響大學畢業生的品質;教授也無法得到足夠的研究經費,以致台灣的學術全球排名墊後,缺乏學術與招生競爭力。

而目前大學太多更嚴重的問題是,由於少子化的事實,未來十年內,必有更多大學因招生不足面臨倒閉危機。教育部長吳清基在立法院報告中就直接指出,九十七年,大專院校招生已經有五萬九千多名缺額,如果不設法控制,到了民國一一○年,招生不足缺額將高達七萬名以上

!這個數字超過預計招生總額的二分之一。

基於以上種種因素,教育部近年積極推動大學合併。但是由於大學之間的門戶之見,保護既得利益等因素,整併成效不彰。到目前為止,只有四校、二件大學整併案成功。如今《大學法》修正後,教育部可以透過招生名額、經費補助等政策工具,強制大學合併,總算是在大學整併上邁出有效的第一步。

美中不足的是,這次修法只規範適用國立大學,對為數更多的私立大學,仍然缺乏整併依據。相對之下,國立大學教學資源較為充裕,師資與學生素質較高,而多數私立大學普遍學費高、教學品質不佳,淪為「學店」者更所在多有。

照理說私立大學才是國內大學整併的首要對象,但私立大學屬人民的私人財產,最高決策權在董事會手裡,政府沒有權力要求其整併。教育部最多只能道德勸說辦學成績不佳的私立大學合併

;聽不聽,做不做,完全看私校董事會的態度,因此,至今沒有私立大學合併成功的例子。

其實,多年來,部分私立大學經營困難,對於合併並不是那麼反對。只是,根據現行的法規,一旦私立大學決定關門,所有資產就要無償捐給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怎有能力接手,更何況固然有私校成為學店,但熱心興學的有志之士,耗資費心創立大學,而今將其捐贈更無力量的地方政府,如何甘心。因此,辦學不佳的私大寧願硬撐,也不願退場。

對於私立大學整併,教育部其實也考慮修正《私立學校法》,首先就是放寬土地變更審查的相關規定,並且增列私立學校改辦其他教育、文化或社會福利事業,可享有契稅、營業稅、土地增值稅准予記存等等優惠措施。但因為涉及複雜的利益關係,且私校有否經營大規模的文化福利事業;而大學之所在地區需要如此龐大的文化福利事業否,都是問題。私校法修正速度比大學法更慢,且牽涉更廣。

大學的良窳關係一國人才培養與國家資源之配置至鉅,我國的大學數量已經多到不合理的地步,整併是一定要走的路。大學法修正案的通過,給予教育部初步的管理工具,但未來能不能落實大學整併的目標,就看教育部的魄力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