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台灣女性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來得早,衛生署去年起擴大提供乳房攝影,篩檢年齡層從原本的五十至六十九歲,降低為四十五歲,國民健康局統計顯示,四十五至四十九歲族群,因擴大篩檢而確診的乳癌個案,就有六成七是零期至一期乳癌患者,得以及早治療而有較好的存活率。
長庚醫院乳癌治療中心主任陳訓徹表示,乳癌高居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但如果能在零期或一期乳癌就發現,五年存活率都有九成五以上,因此乳房攝影篩檢扮演重要角色,不只及早發現癌變,也可幫助檢出更多良性病變,讓自己有警覺做追蹤。
目前的乳篩政策建議三十五歲以上女性,定期找專科醫師作理學檢查;四十至四十四歲有家族史者,每兩年一次乳房攝影並輔以超音波檢查;四十五歲以上則是政府提供每兩年一次乳房攝影。
國健局統計資料顯示,若以每五歲來分組觀察,篩檢率都約一成二,但去年首度獲得公費乳篩的四十五至四十九歲族群,接受度近一成三最高,有四百一十九人因擴大乳篩被檢出罹癌,六成七發現時不是零期就是一期乳癌,未必需切除乳房。但陳訓徹發現,不少女性對篩檢結果會抱持逃避心態,特別是初篩結果顯示尚有不確定、需進一步檢查的族群,因此健保資料顯示,國內乳癌患者平均腫瘤大小,多年來仍停留在二點六公分左右,還不及歐美降低到一點五公分的水準。
此外,國內仍有極少數乳癌患者發生在二十歲前,長庚醫院曾收治一名十七歲確診為乳癌第三期患者,這名女學生沒有家族史,對於左胸上緣腫起來,以為是撞到的後遺症,等到就醫時已是五公分大的腫瘤,陳訓徹坦言,這樣的個案的確無法在現有的乳篩政策中被發現,唯有對任何身體異狀提高警覺。
相較下,三十歲以上健保給付抹片篩檢,國健局資料顯示,可有效降低子宮頸侵襲癌發生率,讓女性在癌前病變階段就發現、治療。
不過台北長庚醫院婦產科系主任劉瑞德指出,臨床上發現不少新住民配偶因缺乏篩檢觀念,來台前從未接受過抹片篩檢,加上語言不通錯失被告知的機會,因此出現異狀就醫時已屬晚期子宮頸癌,這類醫療弱勢者,恐將成為子宮頸癌的新高危險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