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評比,台灣的閱讀成績滑落,原因很多,不一定表示我們退步了,也有可能是別人進步很大,而我們只進了一小步;但是,這絕對是一種警訊,提醒我們要思考、檢討各個角度的問題。
閱讀的養成,關鍵無疑的是在老師、家長的觀念與指導方式,以及社會資源(包括設備與資源)是否足夠,這些都是值得關心的重點。
這一次的表現成績中上,問題在PISA的評比對象是全面性評量,而不是集中在精英分子,如此更可以突顯問題是在:學子普遍性的「素養不足、不佳」,這關係到引導者的關心角度是否正確?補救方式就是教育者的能力需要加強。
閱讀習慣要養成
以情境規畫來說,我在台北市教育局長任內,推動讀報教育,規畫多項閱讀活動,例如二○○九世界書香日贈書活動--「探索生命的『閱』章」,承辦單位《人間福報》社規畫了豐富又活潑的各種「閱讀行動」,我也參與了,與青春朋友面對面「說」閱讀,互動熱絡,場面high到欲罷不能。
這樣的氛圍,加上讀後表達引導,以及獎勵誘因,很快的帶動學子的閱讀樂趣。學子的閱讀意願與興趣是第一關鍵,有了閱讀熱情,閱讀行為就會一直持續。因此,我們必須加強:
一、老師的周全規畫
設計獎勵誘因,家長、校長、地方教育首長,甚至總統都可以來參與學生共讀的活動,這就是整個社會閱讀氛圍的養成。閱讀應該是不設定目的,然而這是最初入門養興趣,以及最後胸有成竹的狀態;至於少年學子的學習階段,是最需要引導的,這也就是教育的目的。
例如現在已經相當成熟的讀報教育,引導學子因讀報而了解生活周邊人事物,感興趣進而關心,再近一步指導解讀與思考,內化成為他的生命智慧資糧。
二、對弱勢學子的協助
有計畫性的支援偏遠鄉村,提供人力、師資,以及軟、硬體閱讀資源。
三、課程規畫與教學活動
這次的測量與我們一向使用的程式不同,是開放性題目,一般而言在考試領導教學的現象下,必然無法適應這樣的考題;因此,題材與評量的改進,如何引導學生思考都是極為重要的課題。
趣向閱讀三層次
一般老師往往將晨讀時間拿來晨考,我建議每天晨讀十分鐘,因為這比晨考十分鐘更有益於學子,孩子只為考試而閱讀,考得不好又心生挫折,更遑論提高閱讀興趣了。晨讀要比晨考讓孩子找到閱讀的樂趣,而閱讀不只是讀一本書,更可設計活動,規畫遊戲或戲劇演出,而不是一位訓練閱讀為的只是灌輸知識。因此,進入閱讀三昧有三個層次,就是:向讀、想讀、享讀。
1.向讀:設計目標導向,讓學子趣向閱讀。
2.想讀:規畫適當的時間、題材,陪孩子一起學習,激發想閱讀,甚至渴望閱讀的動力。
3.享讀:在閱讀中找到思考提升、心靈成長的樂趣,因而樂在閱讀,甚至一日不閱讀就覺得索然無味。也就是深化閱讀。
深化閱讀不只是了解所閱讀的內容,更要運用,追究、思索。因此老師不只是灌輸知識,要詮釋隱含的意義,引導學子能夠分析、運用、批判,才可能轉化為他們的素養與能力。例如故事媽媽當然很好,以故事說演引領孩子進入閱讀之門,但教學更是重要,我們需要標竿語文老師。
國家教育院有機會可以來舉辦全國優秀語文教師PK大賽,提供如何取材、預行編目、教材教法等作示範。
語文是閱讀的基礎,提升學子的語文能力,要大家一起動起來,包括弱勢團體的照顧、公權力的參與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