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去年底的經濟環境,雖然景氣稍稍復甦,但對社福團體來說,庇護工場的經營卻多呈虧損狀態,但譗台北市自閉兒社會福利基金會豃與譗台北市自閉症家長協會豃,卻在寒冬中,提升小貝殼工作坊的業績,並開闢專售饅頭的愛肯樂活工場,前者靠媒體和愛心人士宣傳順利撐起,後者是為自閉兒就業而造。
本周公益版專訪基金會,透過執行長柯白珊的說明,讓讀者了解,他們如何從患者家長變成社服界的重要推手,在艱苦的環境下,仍然願意為自閉兒謀生路。
台北市自閉兒社會福利基金會新成立的「愛肯樂活工場」,今年邁入第二年,在庇護工場經營的愁雲慘霧中,愛肯樂活工場的脫穎而出,其實過程很驚險,危機全靠自閉兒家長努力衝破。
掌握專長個性
就能適性經營
基金會執行長柯白珊說,庇護工場愈來愈少了,很多都已倒閉,但基金會還是堅持要成立的原因在於,社會對自閉症者就業的接納度低,認為他們問題行為多、不受一般人理解;家長是最熟悉孩子能力的,他們認為,應該發展出一個能給自閉症者工作的地方,只要「安置在對的位置」,就能解決問題。
家長選擇以製作饅頭的方式成立工場,因為饅頭是消耗品,需求量大,如果做得好吃、天然、不加膨鬆劑、價格低廉,再掌握小朋友胃口,研發起司、巧克力口味,另外加上取經學成的發酵法,不僅能告訴大眾,自閉兒有工作技能,而且不需要靠憐憫賺取生活所需,換句話說,他們賣的是本身的真材實料,不是去賺一次性的社會愛心。
工場的產品,曾被勞工局評鑑人員大力讚賞,因為六名員工都是自閉症者!與製作手工皂的「小貝殼庇護工場」不同,由於包案和業績的緣故,小貝殼有多名心智障礙者,該類型的障礙者方便工場管理,但愛肯樂活工場用的員工卻都是其他工場較不願收的自閉症者,也因此顯現管理者的高超技巧。柯白珊說,以優勢觀點,用專長和個性安排職位,就能適性經營。
安排發展得宜
還能年增2員
曾被送警究辦的阿文,就是工場不願收容的人。他因為好奇,把陸客登機證拿走,被認為是搶匪,警方不識他胸前戴的身心障悠遊卡,硬上手銬,但現在的他,卻是工場操作饅頭機器的專家;阿欽很固執,斤斤計較,正好適合測發酵和蒸籠時間,秤重量也難不倒他。
阿毅則喜歡聊天,逢人就招呼、幫忙提包包,還有個習慣:「逢男叫『哥哥』,見女喊『姊姊』,不管對方年紀多大。」在基金會安排下,他成了最佳的饅頭銷售員,可以在攤位盡情展現熱情;其他手指靈活的人能包餡、整形,能力差的則去包裝。因為安排得當、發展得好,工場能一年增加兩名員工。
媒體強力曝光
日銷售上萬元
其實,「人盡其才」並不是工場虧損不嚴重的關鍵。柯白珊指出,銷售量提高,媒體曝光是一項因素,但使知名度提高的主因卻是「不放過任何機會」的策略:「我們參加過客家食品展、出席試吃活動;記帳士公會舉辦課程講習時,給我們十分鐘介紹饅頭,也很珍惜這個機會;在我參加社區歌唱班紓壓時,我推薦師生吃自閉兒做的饅頭;其他上氣功班、在捷運局工作、公務中與銀行往來的家長,都會請周遭人試吃。」她說。
柯白珊還高興地說,最初跟著其他攤位展出時,一天銷售不到五百元,後來做出口碑,又遇上素食博覽會邀請,一天銷售上萬元,賣到缺貨,自閉兒、家長和基金會員工都無比振奮!
工場抓緊機會就上陣,靠的是基金會、協會員工和家長的衝勁,他們的人力並不多,執行長、總幹事都要出馬顧攤位,但只要自閉兒未來就業有著落,他們就認為付出的一切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