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上台之後,儘管各界認為他的治國方針主在求周全,甚至討好沒有支持他的五百萬選民;但是他的兩岸關係政策卻像鴨子划水一般,不知不覺間已日行百里。五都選舉期間可看出兩岸在經濟合作的成效已獲得多數民眾的支持。未來一年,如沿著江陳六會已經達成的協議推展,可能在政治協商上邁出歷史性的一步。
二○○八年十二月,在企業界和多數民眾引頸期盼下,兩岸大三通終於開啟了。除經貿間往來發展出新的模式,每年節省數十億至百億元的成本之外,也帶動產業近千億元的新商機。馬總統所揭示的「以談判取代對立,以和解取代衝突」,兩岸三通的實現,無疑開啟了兩岸和解的新局。
稍後兩岸間恢復了溝通協商機制,「江陳會」至去年底已經進行了六次會談,順利達成了多項協議,包括定期航班、金融合作、打擊犯罪與司法互助、醫藥衛生合作等議題,及放寬對大陸媒體來台採訪限制等措施。
最重大的成就在去年六月間江陳五會簽署的「兩岸經濟架構協議」(ECFA)和「智慧財產權保護協議」,這一歷史性的會商使得台灣經濟在國際的架構機制下得到公平的待遇,開啟了兩岸經濟繼續攜手向前邁步的契機。經過二十多年的互動往來,已建立了和平協商的架構,和平發展的態勢已無可逆轉。
儘管在協商過程中,民進黨以及獨派團體發聲抗議,但這些協議為民眾所帶來的實質利益卻是無法否定的。這次五都市長選舉中,民進黨不敢批評ECFA的成果,甚至打出「改變」的主張,就是體認到在兩岸關係的推展之下,鎖國的台獨主張已經無法獲得中間選民的認同。選後,黨主席蔡英文立即成立智庫,要研究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十年政綱中的兩岸關係論述在黨內也引發不同的解讀效應。
六次江陳會後,兩岸間對於會商的形式雖略有歧見,我方認為如果沒有簽署協議就不必會了;但是大陸方面認為兩會的功能不僅僅是簽訂協議,在兩岸大交流、大合作的新局面下,兩會要發揮的地方還有很多。一年兩會的機制已經成形,未來兩岸間實質的議題還很多,因為和平發展的態勢不能遲滯,兩岸間的會商自然不能中斷。
媒體形容兩岸協商已經從淺灘進入深水區,但是如果要渡河就不能避免,也不能回頭,唯一的辦法就是攜手謹慎前進。ECFA的後續四大協議必須在半年內展開協商,尤其是投資保障協議和爭端解決協議,雙方也同意在第七次江陳會中討論。第六會中,大陸方面還拋出雙方應就文化教育交流協議方面進行協商,我方雖然冷處理,但是以兩岸間文化界的實質往來,已是無法迴避的議題。
由於二○一二年馬總統的任期將屆,胡錦濤也必須從黨的職務退下,雙方領導人都必須慎重考慮未來的兩岸關係,如何在現有經濟合作的基礎上向前邁進一步,包括文化教育協議的簽署,甚至是軍事上達成某種程度的合作默契,為兩岸政治協商創造有利的氛圍和條件。我們認為未來一年,兩岸關係的和諧進展是不可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