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的姿態,男女老少各有千秋,大致說來,嬰兒的睡態可愛、少年的睡態自然、青年的睡態狂野、中年的睡態豪放、老年的睡態典雅。
最吸睛的睡態當推少女莫屬。明代福建十大才子之一的王偁,從京都遊學返回福州,時逢炎夏,有一天無意中窺見鄰居少女在房中午睡的迷人模樣,遂寫了一首〈美人臥〉詩:「象牙筠簟碧紗籠,綽約佳人睡正濃;半抹曉煙籠芍藥,一泓秋水浸芙蓉。神遊蓬島三千界,夢遶巫山十二峰酘酘」不愧是當時閩中才子,把少女的睡態形容得多具美感!
每個人的睡態,雖然不盡相同,但是總離不開仰臥、右側臥、左側臥、伏(俯)臥、伸膝臥、屈膝臥、抱著枕頭或娃娃、狗熊等幾種,還有一些不是躺在床上的睡態,例如:伏桌臥、坐沙發臥、仰靠椅臥等等,那大都是在學校或辦公室午休時的臨時睡態。
最特殊的是一邊走一邊睡,記得在軍中夜行軍時,就常常邊走邊睡,反正跟著前面的腳步走,雙腳照動,實已睡著,如果前面的人停下腳步,就會一頭撞上驀然驚醒,在抗戰期間當過兵的人必定有此經驗。古代這種「走睡」被稱為「睡仙」,據《神仙拾遺傳》載:「夏侯隱登山渡水,每閉目美睡,同行者聞其鼻鼾之響,而步不差跌。時號睡仙。」
大多數的婦女,從小被母親教導要採側睡,不要仰睡,因此總是屆膝側臥,睡態含蓄文雅;醫界也主張婦女的睡態應該採取側臥,而且穿著要寬鬆、將脖上、臂上、手上的飾物取下,身上不要有所束縛,以免妨礙血液的正常循環。
不過,無論男人女人,睡態縱然都有迷人之處,但是也並非都是如此,其中有的睡態實在不敢恭維,譬如有人睡時口涎流個不止;有人把嘴巴張得很大;有人鼾聲如鼓如雷、如泣如訴;有人還會不停地眨眼瞼翻白眼;有的還會在睡夢中拳打腳踢;有的還會磨牙切齒;有的還會囈語喋喋不休,甚至有哭有笑;有的還會起床夢遊等等。要是碰到枕邊人是如此睡態,那真叫人寄以無限同情。
究竟何種睡姿最健康?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屈膝側臥,益人氣力,勝正臥。」陳摶的《希夷安睡訣》更祥說側睡之法:「左側臥則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頭,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間。」換句話說,也就是主張採側臥,合乎「臥如弓」的要求為佳。
但是近代醫界卻認為側臥只適合女性,男性則以仰臥為宜,的確,很多男性喜歡睡成「大」字型。據說當年明太祖朱元璋少年時期曾替人家放牛吃草,他則每天成「大」字型仰臥在草地上,將一根趕牛的棍子枕在頭上酣睡,像「大」字頂上加一畫,成為「天」字,後來果然貴為天子。
據調查:有百分之六十的人採用仰臥、百分之五的人俯臥、百分之二十五的人右側臥、百分之二十的人左側臥。事實上,不管採那一種睡態都各有利弊,好在一個人由小至大睡姿不僅會改變,而且每晚的睡態平均每隔一刻鐘就會有所變動,整夜大約要變動二十到六十次左右。其實一個人如果睡覺一直是同一姿勢不動,四肢被壓迫太久血液不流通,就會麻木難受。所以睡覺時只要放鬆肌肉,不要去講究睡態,免得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