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霞嶺
清晨,在博愛縣青天河景區萬山叢中行駛,忽然間,一嶺紅雲從遠處飄起,連連綿綿的山,不見了草木和白色巨岩,通體紅徹。作家們從懨懨欲睡中警覺,齊齊望向窗外。紅霞嶺到了。

紅霞嶺是早就定好的行程。和北京的香山紅葉不同,據說,滿山都是野生黃櫨樹,秋末一起吐紅,羅結成八百里太行山獨有的奇景。前夜,就在賓館遐想,滿山秋葉會是什麼樣子?今日見來,果然氣勢磅礡,整座連綿不斷的山嶺,都成了晶瑩通透的紅瑪瑙。
於是,一顆急切的心,更如鼎似沸了。
登上紅霞嶺,尋覓壯觀的黃櫨樹群,但它似乎蕭然了。林蔭間,只有淡淡的草木芬芳漾滿清林,就連彎曲古碩的千年黃櫨樹,也隱在枯木和寒蒼的秋柏中,尋覓半日方見。我想,連片的黃櫨樹,應在前方吧。不停歇地走。走過條條漫長的林蔭道、兩股戰戰地穿越僅容一人可過,兩面懸崖的天梯,到了另一峰,遍體黃紅的黃櫨樹依舊隱在草木間。導遊說,到頭了。
返回時,同行者似乎略感失望,紛紛尋覓一叢叢黃櫨樹拍照。想起懸想中扯天連日的紅雲,一縷感歎如雲漫來。
世間的很多事,不都是這樣嗎?紅霞嶺如煙波深處的偉人和良人,遠遠懸望時,似乎無處不美。等走近時,卻發現,其品格和性情中,依然存在不少枯木、老葉。於是,心中就升起了幾許淡淡的失望。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種美與缺陷?
行至月山寺,請到了一本經。佛陀的一句話,忽然照亮了我:「眾生有病,我們應常懷寬舍」。那是佛陀對戲耍慳貪富翁的居士說的。相互為敵的居士和富翁豁然明心,結為清淨法侶。
心,一下子靜了,如朗月漫過。
紅霞嶺抖落枯草荒木,紅瑪瑙樣留在了心中。
寂然處,白雲閒
以前參加作協年會時,從紛紜市井,驟然遁入清寂如月的山間,似乎很不適應。於是,在難得的空閒裡,總塞滿了不停談話、飲酒、聊天的碎片,事後回首,青山綠水,模糊一片。
這次,我難得的寂然了。一個人躺在房間裡,傾聽窗外夜風。點點滴滴的天籟,真切美麗地盈滿了小屋。
窗外,似乎有雨聲在悠長悠長的落下。
這或許是禪心日深的力量。一顆心靜了的時候,奔騰的願欲泯滅處,明澈的天地忽然撲面而來,那麼清閒、清香。
手機「蛐蛐、蛐蛐」地叫了。是朋友的簡訊,問我何在。回訊息說,夜宿天然大佛、北魏摩崖石刻下,獨自聽雨。
朋友說:「寒岩跡風,好不自在。」
笑了。誠哉斯言。
此次閒遊,懸鼓般的落日,沉靜的山嵐,黃染的碎菊,優雅的人群,似乎都與前不同。其實,人還是那幫人、日還是平素的日,山還是相似的山,只是,自心寂然了。
寂然處,白雲閒,天地闊,風光呈現出了它旖旎的本色。
從賓館乘船,迤邐畫過青天河,走了半日山道,來到天然大佛和摩崖石刻下。驚覺,天然大佛並非夜間窗前那尊酷似佛陀的山,摩崖石刻,也在青山更遠處。薄暮歸賓館,那悠長悠長的雨聲,恍然再現。那亦非自然的聲音,而是窗外空調的滴水聲。
不由人不感慨。
漠漠行走中,我們曾誤認為喧囂為美,誤認為已站在大佛和獨一無二的摩崖石刻前,欣然自得;曾誤認為很多風物,是想像中的漫雨跡風,沉浸其中,真味已具。卻不知,靜寂獨有美味,大佛、石刻和迥異的風物,依然在更遠處。有待我們靠智慧的提升去認知。
但有時,沉浸其中時,有誰會回眸自問,我們站在智慧的第幾層?
或許,更多的是自我誇耀和滿足吧。
止步處
西峽是青天河源頭。
沿著西峽走,峽谷深深,山道漫漫,淺溪小橋,奇石細瀑,野花翠竹,風物極美。
「美景一時觀不盡,天緣有分再來遊」,乾隆遊博愛的詩,深契此景。
母雞岩截道聳立。岩下,雞蛋似的岩石散落,清流繞石。一枚「雞蛋」橫置雞尾岩上,似乎風稍稍吹動,就會應聲而落。從蛋下的罅隙擠過,登臨一塊方桌大的巨岩,「尚未開發,遊人止步」的木牌赫然挺立。巨岩旁,幾叢瀑布奔出崖壁,直瀉綠潭,疲憊的遊人或聚潭觀魚,或踞岩小息。
遠眺兩列山脈間蜿蜒向前的深谷,心有不甘。不顧導遊勸說,奮力前行。
或許是秋冬枯水之故,前已無水,也無修葺的山道。亂石鋪滿乾涸溪床,愈來愈窄,荒寂無人,一谷靜悠。
房屋般的岩石,扭曲的樹木,各色風化的石頭,立在懸崖半腰,酷花鳥、似羅漢。一株古樹,從羅漢臍部橫出,如雲瀰漫,動人心魂。
正欲回頭,一位老兄追上來,相約繼續前行。
轉過一個個扭曲如蛇的峽谷,忽然,峽底一片片如梯田般的石頭排排出現,那不是石頭與石頭的組合,而是溪流在整塊整塊的巨石上,用柔軟的刀,耐心刻出的石頭梯田,層層如麟,微芒清幽。
足踏罕見異景,老兄興奮地對著頭頂迷濛山峰大呼:「噢……我來了……」聲落處,一隻山鳥蒼茫的聲音遠遠飄來,似在唱和。再喊,唱和依然。
這蒼茫、這幽寂、這人鳥對答,如李商隱的詩,婉約朦朧,淒清妙曼。一時,身心俱泯。
因時間關係,我們讚歎著返還了。同行作家依然三三兩兩在遊人止步處賞魚、閒聊,聽說荒谷的美,紛紛遺憾。
是啊,遺憾。知否?世上,有多少道路,設置了遊人止步的牌子?或因政治、文化視野的阻隔,或因智慧和勇氣缺失,無人再起意前行。卻不知,彷彿無路處,前行一步,即有一步的風景,一步的奇異,一步的發現。
或許,只有聖賢們才明了這些。佛陀曾隨外道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定,這是當時最高的境界。老師勸他留下,共享盛譽下的美好。佛陀獨自前行了,披肝瀝膽,尋尋覓覓,終於捧出令人驚歎的發現。
李商隱是博愛人,或許,他曾經領略過西峽深谷更深處的幽境,所以,才摧破思想障礙,獨步前行,踏上了一條妙曼的,很少有人抵達的詩路吧?
摩崖石刻
天然大佛是座山。據說,北魏摩崖石刻就在大佛旁。四處尋覓,卻唯見奇岩林列,山嵐漫漫。身著海青,在大佛腳下安放香桌、拜墊的居士笑了,遙指山半腰
:「紅布處即是」。
一星紅布綴在大佛胸臆處。那裡,只見一小塊平正的山岩,此外漫無所見。
居士說,山太高了,為方便遊人,他們拓了拓片。那裡刻著少見的男性觀音形象和經文。
讀拓片。觀音頭戴古冠,身披古袍,神態怡然。周圍繞刻《觀音菩薩普門品》。
「能否攀登上去?」
「可以。看到了麼?大佛旁的山溝,就是古道,曹操北伐曾經此地,並作《苦寒行》。這裡是太行八條山徑之一,兵家必爭之地,很多著名的戰爭都發生在這裡。紙上談兵的趙括知道嗎?他就是在這裡因失敗而成名的。」
「八徑在何處?」
「佛旁的山溝和我們足下即是。」
細細辨認,果然,大佛旁,兩峰連結處,一條淺溝直上峰頂,雲籠木掩。腳下,綿長的山峰並峙中,一條山道,旁依清流,婉轉無盡。果然是險要之所。
沿山道返回。清流依依,蘆花漫漫,琉璃般的河面,水草搖曳,一隻野鴨在河面咕咕地飛。
很多遊人依然在擦肩而過,急匆匆去尋覓大佛和北魏石刻。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羊腸阪詰屈,車輪為之摧。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
……
———曹操〈苦寒行〉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
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
弘誓深如海,曆劫不思議,
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
……
———《觀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和〈苦寒行〉同為熟悉的詩句。曹操忍飢沖寒的征戰、趙括浴血疆場的慘敗,不可謂不驚心動魄。為何,在千百年的光陰流轉裡,漸漸泯滅無聲,很多人,卻記住並代代頂禮不起眼的摩崖石刻和山石幻成的大佛呢?
或許,軍閥的征戰,客觀上,有一統華夏的效果,內心深處,卻是多為個人名利而戰;而觀音菩薩,是捨棄了自我,發願全心全意服務人群的緣故吧。
一朵野花雖微,它的微笑卻比青山更能讓人心柔難忘。
忘我的善行雖然無聲,它卻如朝陽春雨,久久徜徉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