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國之旅 殿堂禮聖

慧傳 |2010.12.19
1018觀看次
字級



佛光山原是一座荒山,最初建設時的每一棟建築,都是星雲大師與弟子蹲在地上,以樹枝一筆一畫繪出輪廓,在包工蕭頂順先生等人護持下完成,建設過程的艱困辛苦,非筆墨所能形容,經過四十餘年努力,十方大眾的成就,才有今日的莊嚴格局。現在,就為大家介紹佛光山幾座殿堂。

大悲殿-第一座殿堂

所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在國人心目中,觀音菩薩是聞聲示現、救苦救難的大菩薩。

供奉觀音菩薩的大悲殿是佛光山的第一座殿堂,位於佛光山西山,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十五日開工,由於正面是新落成的佛學院院舍,東面是幾十尺的深溝,建造期間,搬運沙石、建材備加困難,雖然環境條件惡劣,但大師與大眾不畏艱辛,終於在一九七一年四月十一日完工。

大悲殿建地八千平方尺(二百三十坪),殿內供奉二丈高的白色觀音聖像,牆上有信徒發心供奉的小觀音像,共有一萬尊,外廊牆壁四周是十二幅觀音菩薩應化事跡的浮雕,莊嚴殊妙,使人有如置身佛國之感。

通往大悲殿須經過「寶橋」才能到達,當年大師從修道區往返信眾區必經寶橋,許多開示說法的腹稿,都在寶橋上靈光乍現產生。

大雄寶殿-七年完工

大雄寶殿是寺院的正殿,信徒信仰的中心,不管寺院規模大小,大雄寶殿都不可少。一九七四年,佛光山早期供信徒食宿的朝山會館落成,隔年大雄寶殿奠基,之後的興建過程遭遇種種困難,大師隨順因緣,歷經七年努力,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雄寶殿才終於落成。

佛光山大雄寶殿是傳統宮殿式建築,供奉三寶佛,殿堂莊嚴寬闊,中間沒有一根柱子,基石來自從印度佛陀金剛座下的五穀磚,表示一脈相承自佛陀教法,開展未來風範,具有深遠意義。

大殿門口氣勢磅礡的「大雄寶殿」四字,為張大千先生所題,左右寫著「兜率娑婆去來不動金剛座」、「琉璃安養左右同尊大法王」。上聯「兜率娑婆去來不動金剛座」,指中間供奉的釋迦牟尼佛由兜率天入胎娑婆世界,來去之間,就像水池中的月亮,池水乾涸,月即不現,但是月本無動搖和來去。

下聯為「琉璃安養左右同尊大法王」,右邊供奉的是東方藥師如來,琉璃是藥師佛的世界,藥師佛發了十二個大願,能給眾生現世得到利益,猶如太陽給大地萬物無限生機,能圓滿眾生的一切願望;左邊是西方阿彌陀佛,安養是阿彌陀佛的世界,阿彌陀佛具無量的壽命、無量的光明,此外,還具有無量慈悲、智慧、願力等意義。

大佛城-傾全力建造

大佛城一九七四年三月七日動土,一九七五年十一月開光啟用,座落於佛光山東山,與大智殿相毗鄰,居高臨下,數十里外即可看見金色接引大佛的慈容。

大佛高一百二十尺,是東南亞最高佛像之一,也是佛光山景觀最顯著的標幟,建造工程十分浩大,必須分成三部分製作,當時由於人手不足,大佛蓮花座水泥工程是由佛學院同學和職事們,大家同心協力,日夜趕工而完成的。

大師為接引大佛開光時,曾說法一偈:「採高屏之沙石,取西來之泉水;集全台之人力,建最高之大佛。」道盡了大佛塑造的因緣與艱難。

這尊大佛身漆金色,面向東山日出,俯瞰高屏溪,右手向上舉,表示放大光明,猶如大海的燈塔,為黑暗的娑婆世界作導航;左手向下低垂呈接引之勢,猶如慈祥的母親,接引眾生到達安樂的地方,同時也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意。

另外,大佛城上共有四百八十尊接引佛環繞著接引大佛,猶如一佛出世,千佛護持般肅穆。諸佛菩薩「願將雙手常垂下,撫得人心一樣平」,大師之所以不惜千辛萬苦塑造大佛,也是本著垂慈接引的慈心悲願。

除了以上殿堂外,尚有文殊殿、普賢殿、地藏殿等,仿效大陸四大名山建設,外觀保持傳統建築風格,但在設備上充分利用現代功能,達到佛光山四大宗旨的弘法目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