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法者之歌〉、〈甘露歌〉、〈祈求〉、〈西方〉、〈觀音靈感歌〉、〈快皈依佛陀座下〉、〈佛教青年的歌聲〉、〈信心門之歌〉、〈佛曲〉、〈佛化婚禮祝福歌〉、〈念佛歌〉、〈菩提樹〉....數十首佛教聖歌,都是出自當年星雲大師到宜蘭雷音寺弘揚佛法所寫的詞,傳唱至今永垂不朽。
光陰荏苒五十七年,當年那一群滿腔熱忱、活力的「1953宜蘭念佛會佛教青年歌詠隊」雖已為人爺爺、奶奶,仍然跟隨著大師以文化弘揚佛法的腳步,以一顆真善美、慈和的心,在這數十年來以音聲作佛事,誠如〈弘法者之歌〉:「銀河掛高空,明月照心靈,四野蟲唧唧,眾生心朦朧。救主佛陀庇佑我,為教為人樂融融,尊者富樓那,布教遇蠻凶,犧牲生命都不惜,只望佛法可興隆酘酘」這跨越半世紀響徹雲霄的歌聲,在福慧家園共修會,由佛光山人間音緣梵樂團再次原音重唱,可說是千載難逢的一場舉世迴響之音樂饗宴。
佛教青年 佛曲響徹人間
由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舉辦的「1953之歌--星雲大師佛教聖歌巡迴音樂會」,追溯自當年大師為吸引青年學佛,於是成立「宜蘭念佛會佛教青年歌詠隊」,經常帶著青年騎著腳踏車,載著一些紙製道具,到鄉村的露天廣場布教。一面採取通俗方式說法及歌唱、一面以玩紙戲、放幻燈片來作輔助,結果吸引許多人前來聞法,這在當時佛教不普遍的年代裡,以歌唱作為弘法度眾的橋梁,出乎意料地吸引廣大青年們加入歌詠隊行列。
從此,軍中、學校、社區,到處飄揚著大師與青年朋友的佛教歌聲;甚至開創佛教音樂在電台布教的先河,一九五七年錄製全台第一張佛教唱片,將清淨喜悅的音樂傳遍人間。佛光山的弘法活動從此皆穿插佛教歌曲,讓更多人透過音樂悟出生命之真諦,可見佛法藉由音樂,注入人心,成為一股力量。
而當年參與的青年,心平、慈莊、慈惠、慈容等諸位法師,就是在那個時候培養對佛教的信心,後來把青春生命都奉獻給佛教。
法音清流 法喜傳遍世界
星雲大師開啟以音樂作為弘法度眾工具,並於一九七九年首度將梵唄音樂帶入國家藝術殿堂,先後於台北國父紀念館與國家音樂廳演出,開創了將傳統梵唄融合現代音樂,並結合舞蹈、國樂的先例。隨後又踏上世界舞台,在亞、美、澳洲各地弘傳法音。
一九九九年九月,更聯同台北市立國樂團,遠赴維也納、倫敦、阿姆斯特丹、萊茵、布魯塞爾、巴黎、柏林等地巡迴演出。此舉不僅是佛教史上的一大創舉,更是東西文化交流的盛事,極具時代的歷史意義,讓西方人聆聽到「此音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的梵音,在海內外引起極大的回響,更讓無數人因為聆聽佛教音樂而皈依佛陀座下。
半個多世紀來,佛光山重視音樂弘法,就是為了將佛教音樂藝術之美發揮淋漓盡致,讓佛教界與社會大眾真正透過清淨音韻,達到修持之用、淨化心靈、欣賞以及教育等功能。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於二○○六年六月成立「佛光山人間音緣梵樂團」,星雲大師擔任創辦人,自上百位甄選者中錄取數十位年輕的國樂精英參與組成。禮請前國家國樂團指揮瞿春泉先生擔任常任指揮,希望宣流梵音,以文化弘法,讓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
梵唄弘法 梵樂人間音緣
成立五年的人間音緣梵樂團以多元的藝術創作風格,將一首首神聖的樂曲帶到全省佛光山別分院,及醫院、大專院校、國中、小學等,巡迴近百場音樂會,秉持大師當年以音樂弘法的精神,讓演奏者、演唱者與觀眾都體會到,大師所寫每一首詞的涵義都是在傳達慈悲與智慧,讓社會充滿朝氣、和諧,營造善美的人間淨土,這就是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生活化,讓佛教音樂有了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嶄新風貌。
「聽啊!真理在呼喚,光明在照耀,這是佛教青年的興教歌聲,響徹雲霄酘酘」這傳唱了五十七年的瓊音,如今透過佛光山人間音緣梵樂團及佛光合唱的精緻詮釋再度重現,如同楊枝甘露,滋潤有情世間,也是大眾心中的甘泉。
佛教音樂能夠攝受人心,其殊勝非一般音樂所及。佛教文化的傳遞,透過音樂無言而化,是二十一世紀必然的趨勢。音樂會也特邀請台北曲藝團的黃逸豪、劉越逖表演相聲〈樓上、樓下〉,此外還有梵樂團精采演出的六重奏、首席侯廣宇的笛子獨奏等,希望透過琅琅上口的歌曲與創新多元的樂風,致力於將佛法藝文化、藝文生活化,以音樂的感染力,啟發普羅大眾對佛法的認識。
音樂能弘法,也能度人,人間音緣梵樂團在各個角落不斷釋出光明,那感動人心的梵樂,迴繞在許多觀眾心裡,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