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智有法 失智可防】老年憂鬱症簡介

歐陽文貞 |2010.12.16
1693觀看次
字級

王老先生現年七十歲,退休十年後與太太住,近一、二個月身體不明原因一直變瘦,由原本六十五公斤掉到六十公斤,胃口變差,人也變得不太想出門、不想動、不想說話、容易疲累、笑容變少、出現失眠,又比平日早二小時醒來。

原本早上讀報及散步都不想做,生活覺得沒趣味。加上有時頭昏或有點耳鳴,有時胸悶或感覺心跳快,有時腰痠痛特別厲害。他在太太陪同下到綜合醫院心臟科、神經內科與耳鼻喉科檢查,都找不到「病因」,最後經家庭醫學科醫師轉介到精神科(身心科)就診,診斷為憂鬱症,給予抗憂鬱藥治療,經過四至六周,症狀改善。

以上是常見的老年憂鬱症案例。有些憂鬱症的人除了上述身體不舒服外,還擔心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特殊感染病,或身體腐敗的妄想及強迫洗手等症狀;也有人因為出現心跳快、呼吸喘等恐慌症狀而被送到急診室。

有些個案一直回想過去「做錯的事」或想負面的事,對未來覺得沒有希望、悔恨、嘆息、有罪惡感,怕拖累家人、覺得生命沒有價值或意義,許多人還因此自殺。

在衛生署十大死因第九位的自殺死亡率中,老人自殺率比任何年輕族群都高出許多倍,其人口數快速增加也是所有年齡層之冠。國內外研究也發現,自殺人口中九成有憂鬱症。

而老年憂鬱症要如何治療?根據美國NIH有關老年憂鬱症治療的共識,最好是有足夠的抗憂鬱藥物加上心理治療或支持。換言之,老年憂鬱症的處置必須考慮生理、心理及社會三方面的完整性。

因此,要能使老年人有效地擺脫憂鬱症的困擾,患者及照顧者,除了配合醫師的檢查與抗憂鬱藥治療外,還要陪伴老人運動或活動,例如太極拳、社交舞、旅遊及游泳,增加人際互動及社會參與,將豐富經驗貢獻給社區鄰里或親友,提升老人的自我價值感。

此外,還需避免不良習慣,如抽菸、飲酒或長期的鎮靜安眠藥等。最後是養成「活到老,學到老」的生活哲學,以樂觀豁達的態度看待事物、避免思想窄化或固執,如此,就可擁有一個快樂無憂鬱的老年生活。

(作者為慈悲基金會護智中心委員醫師、衛生署嘉南療養院高年精神科主任 歐陽文貞)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