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明川 遵循自然 種田好樂

文/黃俊雄 圖/光瀚、顏明川提供 |2010.12.11
1360觀看次
字級

使用農藥耕種,會失去魚與青蛙;使用除草劑,夜晚的螢火蟲就不再閃爍,顏明川拋棄工作回鄉種稻,一切以自然為依歸,找回昔日生態,更培植出無毒米,許台灣農業美好的未來。

顏明川研究所時期的室友,在蔚藍迷部落格這樣寫著:「無毒米叔叔」顏明川和室友同為台南縣後壁鄉的稻農,顏明川在生活上一直保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家作息。去年在報紙上看到有關無毒米的報導時,向顏明川道賀,他謙虛的說:「上新聞是虛名,種稻才是實在事。」

舉家回鄉一起種稻

顏明川碩士畢業後,結了婚,一直在台中從事數理教學工作,業餘時和妻子鄧秋美,在新社鄉培植香水百合,也種彩色海芋,夫唱婦隨,日子雖清苦,為了理想打拚,倒也甘之如飴。敦厚樸實的顏明川,一直無法忘懷兒時家鄉蟲鳴鳥叫、溪水潺潺以及魚蝦優游的景象,五年前獲家人全力支持,舉家遷回台南老家,專心投入無毒米的研究,為實現夢想而努力。

在台南,顏明川一家老小三代一起下田工作,他認為,一起種田,孩子才能珍惜自家種的米飯,明白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為回饋母校,顏明川提供田地、肥料、稻種供小學生戶外教學,實地耕種,從插秧、除草、除蟲直到收割,讓現代小孩體會種稻的樂趣。有記者採訪他時,他也堅持對方一定要一起下田體驗一下,他說:「下了田,寫出來的文章才感人,讀者才會相信你寫的內容。」

顏明川的二分田地,由幾位朋友共同認養,一起耕種,收成共同分享。他驕傲的說:「有機耕種出來的無毒米飯,不用農藥,收成雖不多,自家人吃都吃不完呢!」田裡育有許多他自己授粉改良的台灣原生稻種,讓許多人跌破眼鏡。

輪作土地減少蟲害

顏明川說,有機稻作最重要的是控制好稻田裡的水,因為水可以調節溫度,而水面務必淹過地面十五公分以上,才不會滋生雜草,同時稻作間距要大,太密集容易導致病蟲害,如此就能解決使用農藥和化學肥料的困擾。

農夫最怕的就是遇到稻作剋星「福壽螺」,一般農民只知用農藥消除螺害,顏明川卻廢物利用,蒐集廢棄瓜果、蔬菜等綠色植物,放置稻田引誘福壽螺食用,再一一捕捉入袋,數量十分驚人。

鄰近的田地都使用農藥,那推動無毒米的「益農試驗區」豈不是成了蟲害樂園?學佛的顏明川坦誠地表示,蟲害確實難以應付,當蟲害大舉入侵稻田時,他會在水箱裡加「米酒」,稀釋後拿來噴灑驅除;碰到田鼠為患,則以捕鼠籠誘捕後,拿到野外放生。

顏明川認為,符合「自然原則」是水稻生長的要素,除做好農事規畫管理,也要讓土壤充分休息,最好種些綠肥如田菁、太陽麻、紫雲英等植物,昔日的三年輪作,即水稻、甘蔗、番薯間雜種植,則是讓土地恢復機能,減少蟲害,增加土地利用率的最佳方法。

無毒吸引鳥兒築巢

有機農業並非一般民眾所認知的不噴灑農藥、不施用化學肥料,而是科學農業,須要有病蟲害防治、選種育苗、土壤改良、水文調查、包裝行銷等各領域知識相互搭配。顏明川說,回故鄉就是想將所學、所聞帶回農村,提升台灣農業。

顏明川深深體會,使用農藥耕種,會失去魚與青蛙;使用除草劑,夜晚的螢火蟲就不再閃爍,「盲目追求未來,一切的幸福漸行漸遠,回首來時路,我們得到什麼?」

他認為,種植水稻一切以自然為依歸,稻花雖以風為媒,但輕風拂過效果有限,早上稻子開花時,手持觀音竹,輕輕拂過,讓花粉飛舞,持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祝福,走遍每一寸土地,拂過每一株稻禾,進行人工授粉,改良品種。稻叢中,還驚見蜜蜂擔任授粉媒介,更令人驚豔的是,出現稻作分莖旺盛現象,無毒害農田連布袋鳥也來築巢,放心繁衍後代。

顏明川翻耕水田插秧時,曾意外發現有饅魚、鱔魚慘死輪下,連烏龜也倖免不了,無農害的稻田,能讓更多的生物回來,但卻也難免遭機械危及生命,於是他在稻田角落築起生態池,提供生物棲息園地,並在池上種植睡蓮、水蠟燭和茭白筍等水生植物,豐富生態池的風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