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鍊而形成的固定短語。我國的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這其中尤以春秋戰國時期為最。這一點,單從成語中比比皆是的東周列國名,即可看出。
成語中的東周列國,魯國大約可列首位。這是為何?想這魯國雖是周公之後,但既不屬「春秋五霸」,又非「戰國七雄」,雖國力不算強盛,卻是一個地道的文化大國,孔子、曾子、左丘明、孟子等大家都出現在魯國,無怪乎後人將其稱為禮樂之邦了。
《孟子‧盡心上》裡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後人提煉出一句「登山小魯」,比喻學問既高便能融會貫通,眼光遠大;魯國有個權臣叫慶父,把朝野搞得烏煙瘴氣,魯國老百姓紛紛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魯國的縞與齊國的紈齊名,於是有了「齊紈魯縞」;魯縞很薄,古人又總結了一句成語「強弩之末,不能入魯縞」;魯國的削(小刀)很有名,古人說「宋斤魯削」,形容特別精良的工具;「魯斤燕削」則形容受條件所限,學習模仿達不到原先水平;魯與魚字形相近,容易搞混,古人就說「魯魚帝虎」、「魯魚陶陰」、「魯魚亥豕」,借指書籍刊印和傳抄過程中的錯訛。
滅亡魯國的楚國是一個武力和文化的雙料大國,在成語中也很有分量。譬如,南轅北轍的另一表述是「北轅適楚」;「楚弓楚得」比喻自己的東西雖然丟了,拾到它的人並不是外人;而「南冠楚囚」泛指犯人或戰俘。
有趣的是,楚作為列國中的超級大國,與很多大國爭鬥過,這在成語中也有體現。楚晉爭霸幾乎貫穿春秋,於是有成語「楚才晉用」;春秋後期,楚國又與吳、越兩霸關係微妙,於是有了 「楚水吳山」、「楚尾吳頭」、「楚越之急」、「肝膽楚越」等成語。到了戰國,秦楚又成了對手,成語中有「朝秦暮楚」就是明證。楚國與齊國關係時好時壞,對其他諸侯來說「事齊事楚」就成了一個很頭疼的問題。
除了這兩國外,秦、齊、晉、宋、衛、鄭、燕、吳、越、趙等國也在成語中構建了自己的版圖。甚至有好多東周列國中的小國也能在成語有精采演出,像「杞人憂天」中的「杞」國,「假途滅虢」裡的「虢」國,都是名副其實的小國。
中國成語中如果少了這些東周列國,那肯定會失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