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失親兒福利基金會與台北市體育處共同籌辦第一屆「育幼院運動會」,希望讓全台育幼院院童有機會獲得肯定和更多掌聲,並能結交有同樣遭遇的朋友,培養樂觀、自信的態度及正確價值觀。今年舉辦第七屆,共有三十八所育幼院參加,二千名師生報名,五百名義工參與,但對於關懷失親兒,運動會發揮的作用有限。
求助管道 一定要知道
失親兒基金會執行長馮玉玲說,基金會在關懷失親兒的政策上,首重「讓他們知道可以向誰求助」。例如個案父親過世,留下太太、三個未成年孩子和七百萬房貸;媽媽忙於工作無力照顧子女,造成孩子學業低落、無心就讀,甚至人際關係出問題,卻無法向政府申請低收補助。如果母親是外配,更多選擇拋家棄子。
雖然關懷的工作不會只著重於錢和物資,但缺少資源卻會衍生許多問題。例如經濟不佳,可能造成孩子中斷學習、影響人際關係;失親則影響心理與行為偏差,所以基金會堅持,「即使失親兒有安身立命的地方,也要介入輔導」。
馮玉玲說,失親兒的狀況複雜。若是雙親過世或吸毒入獄,子女住進親戚家後,情緒會變得很敏感,若親戚疏於照顧或表現冷淡,就不容易認同那是自己的家,而選擇在外流浪,但他們也不願因此讓基金會通報社會局做緊急安置,畢竟那是比親戚家更陌生的地方,因此,放學後會四處遊蕩,深夜才回家一宿。
個案近4000 需長期義工
根據基金會統計,去年底通報的失親兒就有三千名,認養助學金的小天使有一千六百名,但至本月底,通報個案已達三千九百人,估計明年可能提高到五千人。在關懷失親兒的服務上,基金會從兩方面著手,一是舉辦全台的育幼院運動會,協助彼此連結並轉介資源,二是尋求企業贊助、認養助學天使,後者要付出的心力較多,因為他們都是「住家失親」,沒有育幼院的完善資源。
馮玉玲指出,社會大眾最能付出的就是提供資源管道並擔任長期義工。基金會網址:www.orphan.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