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抄經堂設立於一九九四年,坐落於大雄寶殿右側的西淨二樓,為廣大信眾及來山遊客提供修心養性的場所。抄經堂可容納八十人同時抄經,堂內提供筆、墨、紙、硯等文房四寶,讓人們在悠遊經藏之海,啟迪智慧、淨化身心之外,也落實佛光山「以文化弘揚佛法」的宗旨。
修持殿堂 厚植心地工夫
致力宣揚佛法與生活融合的星雲大師,有感於多年來佛光山僧俗二眾,想精進用功時卻苦無修持殿堂可用,自一九九三年起,相繼成立禪堂、念佛堂、抄經堂,長年舉辦禪坐、念佛、抄經等行門修持,期能厚植僧俗二眾的心地工夫,進而改善社會風氣,淨化人心。
書法是中國藝術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亦是東方文化特有的瑰寶,更是中國傳統文人共同的精神素養。中國書法以豐富多彩的形象,反映生命,表達心靈深處的感受,對人類身心均具極大益處,因此,自東漢翻譯佛經的同時,即有筆墨書寫之經典,譯成之經文大多以筆墨書寫下來,後更將譯文輾轉書寫,寫經之風,大為盛行。
抄經,亦稱「寫經」,即以最虔敬的心來抄寫佛經。抄經與人結緣,不但是弘傳佛法;若將抄經功德回向給眾生,亦是最好的布施。抄經時將整個身心都投入其中,此時身、口、意業,全與佛法相應,即是持戒、修定、修慧。
書寫佛經 感應不可思議
《金剛經》、《維摩詰經》、《藥師經》、《地藏經》等大乘經典中,皆明示書寫佛經有極大的功德。而《法華經》中記載:「佛說:如果有人受持、讀誦、正憶念如是經典,解其義趣,如說修行,當知是人行普賢行,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深種善根,為諸如來手摩其頭。若但書寫,則命終時,當生忉利天上,天女作眾伎樂而來迎之,乃至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趣,即往生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有三十二相大菩薩眾所共圍繞,百千萬億天女眷屬。以此功德利益,智者應當一心自書、使人書、受持、讀誦、正憶念、如說修行,能具無邊勝福。」無著菩薩也說抄經有五種功德:可親近如來、可攝取福德、亦是讚法亦是修行、可受天人等的供養,更可以滅罪。
歷代的抄經感應事蹟,在在顯示抄經的不可思議。中國明代曾任中書舍人的明勳法師,一日忽患人面瘡,後來由於書寫經典,瘡傷不藥而癒,因而發心出家。宋代溫州參軍,因書寫《金剛經》,於乘舟涉海還鄉途中,雖遇風難,而能平安返家。
又如日本弘仁九年春(西元八一八年),疫病流行,死者不計其數,空海大師以一字三禮竭誠之心抄寫《般若心經》,完成之際,瘟疫也獲得控制。
安住身心 筆下體驗禪定
二十一世紀,人類追求速度,對於「緩慢」容易產生無奈、擔憂及煩躁等負面情緒,如何安住身心便成為一大課題。如果把抄經當成每日修行的功課,持之以恆,必能培養精進心。
一字一佛,將每一尊佛都印入心中地投入抄經的當下,斷除各種雜念,由一心一念轉為無心,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同時將煩惱除盡。在一筆一畫中醒悟,反覆體驗「禪定」。
在抄寫經文時,如果能深入了解其中的內容,心境與佛法契合,則能調伏、放下惑亂身心的貪、瞋、痴三毒煩惱和妄念,增長般若智慧,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修行,也可視為一種放鬆身心的休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