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以十乘觀法說明十二因緣觀。其中,又分思議境與不思議境兩種。
思議境,又有「六凡與三智」之別:
一、思議境:
(一)六凡界
成就三途苦,或三善法等,均屬於思議境。過去於無明心中,造作諸不善行的黑(惡)業,成就「地獄、畜生、餓鬼」之三界;若造作諸白(善)業及不動業(禪定),即成就「阿修羅、人、天」之三善界。
(二)下中上三智
1.聲聞界
若能滅除無明,名「下智觀」,獲得聲聞菩提。聲聞菩提,指證得四果羅漢。修習中,轉有煩惱的行止,為出離世間的助道行;這其中七種學人注,因煩惱尚未除盡,猶生善界。若是四果的無學人,執著真諦理,去除煩惱業,與根本無明相應,生方便有餘土,是名「聲聞界」。
2.緣覺界
若轉無明為「不生不滅」之明,是則中智,獲得「緣覺菩提」。《請觀音經》云:「觀十二因緣如夢、幻、芭蕉般不真實,成就緣覺道。」
3.六度菩薩
若轉無明為般若智慧,轉不善行為五度波羅蜜,因尚未引發真諦理,猶具三界內的十二因緣,是藏教的六度菩薩。
4.通教菩薩
若轉無明為空慧,轉一切行為六度波羅蜜,在第六、第七地之前,尚未斷盡煩惱,是名「中智觀」,獲得通教菩提。
5.別教菩薩
若轉無明為次第明,轉一切行為次第階位行,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煩惱雖斷未盡,是名「上智觀」,獲得別教菩提。
二、不思議境——立三佛性
若轉無明為佛的智明,義在了悟「惑智一如、達迷悟無二」之理。從初發心即知十二因緣是「三佛性」:若通觀十二緣是真如、真實諦理,是正因佛性;觀十二因緣是智慧,是了因佛性;觀十二因緣心具足諸行,是緣因佛性。(待續)
注釋:
七種學人: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是小乘七種學人。修而未至,名之為向;修之已至,名之為果。此七種人,於小乘法,果行未滿,尚須修習,故名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