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中國人】官本位隨處可見

易中天 |2010.11.09
762觀看次
字級

以「家單位」為基礎,「家天下」為模式,「家倫理」為機制,這就是「家本位」。不過,社會制度的建立基礎是家庭,社會價值的計算標準卻不是家庭,也不可能是家庭,而是官位、官職和官銜,這就是「官本位」。

官本位是隨處可見的。比方說,開會的時候,官大的人坐台上、坐前排、坐中間,官小的人坐後排、坐兩邊,不夠級別或沒有官銜的人坐下面。這時,一個人的氣質、風度、才華、能力等等是不予考慮的。

說話時,官大的叫「指示」,官小的叫「講話」,沒有官銜的叫「發言」。這時,他們講的內容如何,是否真有學問和見解,或者是否真有意義和價值,也同樣是不予考慮的。似乎只要「官」大,就一定本事大、學問多、眼界高、見解獨到深刻。

甚至一些學術單位,在考核業績評定職稱時,也以論文發表單位的行政級別來衡量其價值。國家級刊物發表的,得分就高;地方級刊物發表的,得分就低,可見,官,確實是社會價值的計算標準。

官本位的思想,也是老早就有了的。早在西周大封建時,便已確立了以爵位的高低來規定諸侯國大小的原則。

比如宋國「公」爵,晉國「侯」爵,曹國「伯」爵,莒國「子」爵,許國「男」爵。它們的國君在官方正式的史書(如《春秋》)上,便分別被稱為「宋公」、「晉侯」、「曹伯」、「莒子」、「許男」,各自的爵位都毫不含糊。這時,他們的國力是否雄厚,他們自己是否有領導能力和領袖風采,也是不予考慮的。

至於楚國,因為是「荊蠻」,血統不夠高貴,來歷也不明,所以其國君只能稱作「子」。

其實楚君早已稱王,國力也相當雄厚,但按照官本位的邏輯,他也只能是「子」。儘管「官」比他「大」的某些公、侯、伯們(如魯公、宋公、曹伯、滑伯、滕侯、杞侯等)見了他,不要說「子」,只怕連「孫子」都不如,但在官方的史書上,楚王也仍然是「子」。

官為什麼會成為本位呢?就因為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等級社會,中國傳統倫理是一種等級倫理。內外、親疏、長幼、貴賤,都是等差,也都是級別,縱橫交錯,不勝其煩,很需要有一個簡單明確、一目了然的統一標準。

那麼,用什麼來做標準呢?用「君」是不行的,君又貴又少,再說也沒人敢攀比;用「民」也是不行的,民又賤又多,簡直不成標準;只有「官」最合適,官,於君是臣子,於民是父母,人數不多不少,地位不高不低,而且序列分明等級森嚴,承擔這一任務,也就責無旁貸,當之無愧。所以,中國不會有「君本位」,也不會有「民本位」,而只會有「官本位」。

官成為本位,還因為「公私不分」。既然無分「公私」,便只好或代之以「內外」,或代之以「官民」。官,不僅意謂著「正式」,也意謂著「高級」。比如學名叫「官名」,普通話叫「官話」,「官道」也就是「高級公路」,而高級艙位就叫「官艙」。因為「官方」也就是「公家」。依照群體意識,「公家」總比「私人」好,當然要用「官」來作「本位」。

官一旦成為本位,成為身分地位的標誌,則無論與官有關無關,也要千方百計的扯上瓜葛,自己給自己「加官晉爵」。比如妻子要討好丈夫,便稱其為「官人」;店伙要討好顧客,便稱其為「客官」。

同理,在日常社會交往中,但凡對方有所職司,也一定要把它當作「官銜」來稱呼,以示尊敬。比如「張會計」、「李出納」、「王過磅」、「劉記帳」之類,真是不倫不類。

最有意思的是獄中犯人對守衛戰士的稱呼,喚作「班長」。蓋因班長兵頭將尾,介乎官兵之間。將戰士喚作班長,就既可尊其為官,又不違背事實,真真妙不可言。

官銜既然如此重要,只要有條件,人們也就都想「弄個師長旅長當當」。所以,明明是學術職銜,也要換算成行政級別,比如相當於正廳或副處。單位也一樣。級別高,單位就「大」;級別低,單位就「小」。不過,這裡的「大小」,並無關乎職工人數、占地面積、經費設備和房屋車輛,而主要是指「行政級別」,所以叫「官本位」,如科級局、縣級市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