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簡介幾種常見的癌症與飲食的關聯。
近年來台灣地區的大腸直腸癌,病患增加的速度讓醫界大吃一驚,這和國人飲食西化後肉食增加很有關係。放眼世界,北美、歐洲、澳洲與亞洲富裕國家的大腸直腸癌發生率都很高,但非洲與中南美洲多數國家則很低。當居民從低癌風險地區遷徙到高癌風險區,肉類攝取量增加後,罹患大腸直腸癌的人口就會顯著提高。
針對美國加州三萬多名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教徒所作的研究指出:葷食者的大腸直腸癌發生率,比素食者多了百分之八十八;而且不論攝食紅肉或白肉,都會增加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另一篇十四多萬人的研究報告顯示:每日一塊漢堡肉大小的量,發生大腸癌的機率就多出百分之三十至五十。
科學界已找出肉類中數種和大腸癌發生有關的因子。例如肉類中有較高的類胰島素生長因子,這種因子被認為和大腸直腸癌及多種癌症的發生有密切相關。
肉食中的血鐵蛋白雖被視作好的鐵質來源,其實它會在腸道中形成有毒物質,使得腸黏膜發生異常,容易形成癌組織。另外,紅肉中含特有的胺基酸及肌酸,這兩種物質一遇高溫烹煮很容易形成致癌的雜環狀胺化合物,導致癌症產生。值得注意的是,雜環狀胺化合物也會從白肉及魚類的正常烹煮過程中大量產生。
再來看看男性的隱型殺手│攝護腺癌。這是男性特有的癌症,許多流行病學研究已指出飲食方式或特定營養素和攝護腺癌的發生率顯著相關。
大型的六十多國跨國研究,及其他前瞻性研究指出:乳製品和紅肉攝取,及動物脂肪食用量,都和攝護腺癌的發生有正向關連。相反的,多吃黃豆製品、高纖維食品、十字花科蔬果及茄紅素則被報導能降低其發生率。
著名的科學雜誌(Science)指出:乳製品中含有高量的類胰島素生長因子,正是攝護腺癌的致癌因子,飲食中類胰島素生長因子最高的一群人,其攝護腺癌發生的機率是最低一群的四點三倍。另一篇一萬五千人的研究報告也發現每星期吃肉五次的男性,其攝護腺癌的發生率是每星期吃一次者的二點五倍。
對已經確診為攝護腺癌的患者,飲食方式也會影響病程。一篇回顧性論文強調:攝護腺癌病人如果採行高飽和脂肪的飲食,其惡化及死亡風險將增加三倍。相反的,多食用大豆或大豆異黃酮則可改善攝護腺癌患者預後。這些研究顯示高纖、富含植物營養素及低飽和脂肪的素食,提供攝護腺癌患者較好的保護。(待續)
(本文摘自博雅書屋出版《關鍵飲食》)、(作者為台大雲林分院家醫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