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矚目的美國期中大選結果揭曉,執政的民主黨「大潰敗」。對照本月即將舉行的五都選舉與馬英九總統面對的情境,台美竟然有著相當程度的相似度。
本次美國期中選舉範圍包括眾議院全面改選,參議院及州長部分改選。結果在野的共和黨在參議院大獲全勝;州長方面,共和黨一改之前的未過半,小幅領先,也算勝選
;執政的民主黨只在參議院力守微幅過半。三大選舉中,共和黨攻下兩項;用「潰敗」形容歐巴馬總統的「期中考」成績並不為過,美國甚至有媒體說他已提前成為「跛腳鴨」。
回想兩年多前,當時歐巴馬的人氣之旺、聲勢之驚人,連他選前到德國訪問,都能吸引二十萬人在廣場露天聽他演講。他提出的「Yes, we can」口號,更把他送進白宮,成為史上第一位黑人美國總統。
然而,何以才兩年,歐巴馬就潰不成軍?原因都在經濟問題。歐巴馬主政兩年以來,無力解決金融海嘯以來疲弱不振的經濟,高達百分之十的高失業率、赤字龐大的高國債、經濟復甦的高難度,這「三高」很快就消磨了歐巴馬的高人氣。
對照國內目前情況,五都選舉也被視為馬英九總統的期中考,結果自然也牽動兩年後的總統大選。而馬總統上任兩年後,民調聲望也不斷下滑,與兩年前判若雲泥。這些狀況都與歐巴馬的困境類似。
過去兩年,台灣的經濟明顯復甦,失業率也在下降中,年底可望降到百分之五以下;經濟部則預估,今年全年對外出口金額可望達到二千七百多億美元,將創下歷史新高。更重要的是,馬政府全力推動簽訂ECFA後,經濟效益逐漸醱酵,國際評等單位都看好明年的台灣經濟成長。擊垮歐巴馬的經濟問題,在台灣相對的並不是那麼嚴重。
但馬英九總統的滿意度為何無法大幅提升?事實上,近年各國執政黨都面臨選民嚴厲的考驗。日本如走馬燈式的首相升沈,讓人目不暇給。五月初才進行的英國大選,工黨首相布朗也大敗,被迫交出首相職位,改由保守黨執政。但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各國政府束手無策時,是有十年財相背景的布朗提出有效的方案,讓全球有了逐步走出經濟大陰霾的機會,但仍在兩年內就遭選民遺棄。
其實,選民並不健忘,只是反應更強烈而直接,需求也更高了。歐巴馬與馬英九的執政,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基於前任政府做得實在太差。所以,選舉獲勝的政黨,並不是靠自己的實力與政見有多好,而是完全基於民心求變、換人做做看,才給了他們執政的機會。
在這種情況下取得政權的政黨,必然要概括承受一切前朝的好與壞。不幸的是,現況通常是壞多於好。而馬政府除了要面對經濟問題,還有意識形態問題,經過民進黨執政八年的全力操作與撕裂,很多問題已經有理說不清。
馬政府必須拿出施政成果,而且要能正確而迅速的傳達給選民。否則,兩年後的大選,難免面對如歐巴馬目前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