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間帶 (下)

文/李淑君 圖/kenn |2010.11.02
1255觀看次
字級


乾旱結晶成鹽,堆積成一片既貧瘠卻又豐饒的土地。鹽分太高,難以化為良田;但卻孕育另一種耕種的方式。那便是耙鹽。在大地上耙鹽;在文字裡耙鹽。鹽,一種看不見的人生滋味,微不足道,卻缺它不可。過於鹹澀時,身體承載不了,便化為汗珠滴落土中,如同密布紅樹林一帶的海茄苳。當恍如進入綠色墜道的潟湖深處時,密生的海茄苳,有泌鹽腺體,鹽分聚集在對生、樣貌橢圓的葉背。當水分吸收殆盡,鹽分則像排泄物一樣,從葉背的毛細孔裡被排泄出來。儲存著濃度極高的水與泥土,這濃度與密度來自大海,盤根錯節在泥地的海茄苳,見證植物會長成環境的樣子;人,也長成環境的姿態。如同鹽分地帶作家,如海面乘風破浪的女神龍,不計代價地盤根於此,將生命融化成汗水,融入高濃度的海水中,然後結晶成鹽。安分於某種現狀,像是尋找一個安身立命的方式;一個可以安靜死去的地方,因為愛得夠深沉。

鹽山上風勢特大,不是高山,卻有大山的氣勢。這裡的人,風裡來、浪裡去,依海維生,吸飽海水體驗最接近鹽的滋味。

鹽分地帶,孕育了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人,默默無名,卻靜靜耕田。以汗水灌溉;以歲月翻土。樸實、踏實,不華麗,如同泥土的顏色,沒有任何矯情、沒有一絲華貴,卻正如濕地,生命富饒的奧義蘊藏於此。在主流價值裡,鹽分地帶作家隱諱而謙虛,不見經傳又與世無爭。翻閱了他們,如同翻閱這片土地。郭水潭寫著,「驚視那些粗笨的風景/耐著廣闊海上的生活」,粗笨的風景,是因為有著明確的方向,只要佇立在海陸相擁之處,就會透徹頓悟,比陸地更廣闊的事,因為這裡,屬於海陸雙生的潮間帶。我凝視苦鹹帶澀的泥地,與固執地長成土地的樣子的人與物。

季節

依循鹽分氣味而來的,還有過境遷徙的覓食者。覓食者在內海仔悠然自得,回到自身歸宿一樣,也站成土地的姿勢。

當天空還沉浸在深沉的睡眠與黑暗之中的時間點,南台灣的太陽,抵不過刺骨的冷風,臉上的皮膚緊緊被海風拉張。不過,太陽緩緩出現,南方,即使冷,也冷不過早晨七點。四季溫暖,只是早晚變化極大的南方季節,常常將人的反應拋在後頭,自顧自地轉換心情。只有黑面琵鷺還提醒我,關於冬天依然豔陽的南方,也有穩定而持續性的季節更替。

季節的更替,可以從候鳥固定的駐足、換羽、離開、歸鄉而告知我屬於這裡衡量時間的方法。

山鳥,身影瞬間即逝,讓人誤以為是視覺上的錯覺;水鳥,姿勢善於沉思,在靜默等候會有所回報。這是這一片水分充足之地給我們的恩寵,只要等候,土地會回應,如同在海面耙鹽,海洋會滋養灌溉者。

鸕鶿,一身黑衣,在十月來到此地,提醒著季節該入冬了。黑面琵鷺成群來訪是十一、十二月了。遠方飛行後,來到內海仔,停靠在這一片海陸共生之地。候鳥時而飛翔;時而靜止。靜止不動,就會站立成一個遺世獨立、棲止修行的逗號。逗號之後,還有想說未說的,但等小寐過後醒來再說吧。如此不拘小節。逗點甦醒時,黑面琵鷺舉頭飛去,長頸以筆直不扭曲的姿勢飛翔,成片雪白畫過天際,逗引著你抬頭注目。這時,剛剛偽裝成黑面琵鷺的大小鷺鷥群,飛行的長頸,像是打勾一樣勾出一個美麗而肯定的符號,鷺鷥在飛翔時洩漏了身世。鷺鷥混在其中共同覓食,卻因不同的飛行姿勢,露出馬腳般,暗示彼此相似外貌確有所差異,難以分辨但揭開謎底般。如同不遠處的招潮蟹,正以迅雷的快速,鑽入濕土中,讓人恍惚感覺是一閃神之間的錯覺,或者,是招潮蟹善於偽裝,曖昧不明地偽裝成泥土。翻身一蓋。順勢將巢穴的土翻身一蓋,又絲毫不漏蛛絲馬跡,泥地又一片平坦。這一切,是這一片是海是陸的內海仔詭變的樣貌。

有時,沿著曾文溪口,看著出海口那接近大海的氣勢,清晨霧氣在水面上籠罩,我從高倍的望遠鏡中,看到正在換羽的候鳥,到了染上顏色的季節。那是屬於愛情、屬於繁殖的季節。黑面琵鷺身邊,藏著許許多多的冒號,是鷸鳥。其嬌小而矯健的身影,如一串冒號,穿梭在巨人黑面琵鷺的身邊。其身手矯健,宣示儘管不善飛行的鳥,也可以走出飛行的速度來。

離開出海口,轉往靠近內陸的地方,海洋放鬆依偎。出海口靠近馬路的兩旁,築起提防,埋下了未來伏筆。

兩旁堤岸本來是柔軟的泥土,藏著昆蟲與蚯蚓,那是一幅活生生的藏寶圖,每一個季節都暗示著下一餐的豐盛。小名魚狗的翠鳥賴此維生。

翠鳥在槽溝、魚塭的土岸挖洞築巢,一身翠綠與寶藍,混雜而成另一種新的顏色。長而尖銳的嘴,暗示捕魚與築巢的高超技術。喙嘴長度逼近自身頭腦的直徑。當兩岸堤防改朝換代為水泥之後,翠鳥尖銳的嘴,用力一啄,斷了。生活的利器,斷成一個滑稽又悲傷的姿態。翠鳥失去生活的據點,只能固守小小的方寸,為活下去作頑強但悲哀的抗議。這水泥的橫行霸道,延伸到溪水當中,嘲弄著翠鳥的生存技能。

失去土地時,斷了喙嘴,無以為繼。一個人如果失去土地,勢必也失去溫度吧。這一片生命富饒之地,本不該變成如此。這裡,原本保存了獨樹一幟的時間,萬物共生。相較於內海仔之外的世界,僅存物種的活動標本。生命被囚禁,以提供瀏覽、翻閱,好讓求知者偷取知識。這裡,應保持無與倫比的獨特。

我站在極遠極遠處,用高倍望遠鏡,以謙卑的距離凝視水鳥。水鳥沉穩而緩慢,值得慢慢等待。她不會辜負漫長的等待,會以悠悠的姿勢出現,回報等待。後來,每個季節、每個黃昏白晝一到,我必駐足、探索於此。像是固定的季節儀式,藉由儀式尋回一個關於海洋、關於陸地、關於鹽分、關於文學的信仰。如此,才不辜負我生活在這麼靠近潮間帶的地方。荒野不荒,在於這片土地與生存者的相互凝視,在相互凝視中,彼此不是一個個體,而是有著深厚關係的互賴著。

尾聲

我到人少處的堤岸旁,堤岸底下,一片密布的紅樹林,是海茄苳。水筆仔是北部移植下來的,在這一片不算觀光的地段,應該沒有水筆仔的足跡。夕陽染紅一片魚塭與蚵田,我慢慢迎著太陽下山的方向,皮膚吸飽海風,也帶著一身的鹹味。這是關於生命初始的味道,是吸飽海水、提煉結晶成生命體的鹽分,我在海陸交界處,回繞於此慢慢踏實。天漸漸黑,在魚塭之間穿梭,像是在海上行走,彷彿一失足,就會落入茫茫無際當中,但我知道,飽含海水的陸地會接住我。我睜大雙眼,企圖凝視,渴望凝視土地後,土地給予回望。惟有與土地相互凝視,才能探索這一片倒風內海的身世;才能理解鹽分地帶的作家,才能嘗盡那依鹽維生的踏實;才能震顫於潮間帶變化多端的生命樣貌。這裡,有著關於海與陸地共譜的韻律與節奏。(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