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月疏星之下,喧囂的城市終於趨近寂靜。夜裡有些思緒,不知怎麼總會回想起白晝的種種。
經常發現,大雨過後草坪爬出的蚯蚓群遭日曬而死,心中不忍。許多人以為這是再微小不過的事,不過我卻因弟弟屢次費心救牠們,而再生能力強的小蚯蚓依舊結束生命,不住感嘆。
每條蚯蚓,都像鬆土機和肥料加工廠的組合體,所以生物學家達爾文在《蚯蚓與土壤》稱其為地球上最有價值的動物。若反思之,且言生命視角是由小見大的,那麼自詡萬物之靈的人類呢? 僅此一生的價值又如何?
諾貝爾獎作家川端康成〈花未眠〉:「凌晨四點凝視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花未眠這眾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發現花的機緣。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正因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說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無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這是我的實際感受,也是我的感歎。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與時代同步前進,也不是伴隨年齡而增長。凌晨四點的海棠花,應該說也是難能可貴的。如果說,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而童詩作家金子美鈴〈我、小鳥和鈴鐺〉:「我伸開雙臂/也不會飛翔於天空/但是,會飛翔的小鳥/卻不像我會快跑地上/我搖動全身/也響不出悅耳聲音 /但是,響亮亮的鈴鐺/卻不像我知道很多歌/鈴鐺,小鳥,和我/都不一樣,都很好了」
上個世紀日本的金子美鈴和川端康成,這兩位作家之生命結束法曾讓世人有所爭議,但審美情趣式的哲思是不分國籍差異,他們對事物的柔性描寫均與傳統東方精神文化是息息相關。傳達的意境上,我彷彿看到了一幅幅簡單又不失優雅的古典書畫!
文學發現生命之美,使讀者覺得碰觸到心靈深處,產生奇妙的純真及莫名的感動,能夠回味再三。文學之美透過閱讀呈現,是社會縮影的再現;雖說人們彼此成長過程不盡相同,從文學中我們可以發現有各種生命百態,正在世界每處各自表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