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基本上以「家倫理」為核心。
所謂「家倫理」,就是把處理家庭內部人際關係的倫理道德觀念,看作「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準則,作為個人和國家的「立身之本」和「立國之本」。比如:「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用之於國,即為「君令臣恭」,用之於友,則無妨照搬「兄愛弟敬」。
因為民族不過家庭的放大,朝廷不過家庭的升格,君臣不過父子的變相,朋友不過兄弟的延伸。因此,所謂「家國一體」,也就不但表現為模式上的「同構」,也表現為機制上的「同律」。也就是說,「齊家」、「治國」,其機制都是倫理道德,只不過前者叫「綱常」,後者叫「綱紀」。「君為臣綱」與「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道理都一樣,而「仁義禮智信」,則是家國通用的。
這也不奇怪。國既以家為模式,家又不可再分割為個人,當然也就既不可能有「國倫理」,也不可能有「個人倫理」,而只能有「家倫理」。
事實上,在中國人看來,一個人如果不能為自己的家盡義務做奉獻,便很難設想他會為國盡義務做奉獻;如果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便很難設想他能治國,這就叫「家齊而後國治」,或者說,「國之本在家」。
所謂「國之本在家」,其實也就是「道德之本在家」。
首先,家庭是倫理道德的培養基地。對於任何民族的個人而言,家庭差不多都是他的第一所學校,母親差不多都是他的第一位老師。知識教育、道德教育和審美教育,都從這裡啟蒙。但是,中國人的所謂「家教」,卻幾乎約定俗成地專指道德教育。
比如,當我們指斥某人「沒有家教」或「家庭不嚴」時,一定是這人在「做人」,在講禮貌、懂規矩方面出了問題,而絕不會是因為他沒有知識或不會審美。
事實上,中國的傳統家庭教育也確實是把倫理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兒童最先學會的詞彙是稱呼父母,而接受最多的文化指令是「聽話」。尊重父母則「孝」,聽話則「順」。「孝生敬,順生服」,孝敬順服,是中國全部傳統道德的根基。由「孝於父母」,而「友於兄弟」,而「和於夫婦」,而「忠於君王」,而「尊於師長」,而「信於朋友」,一套倫理道德系統,就這樣建立起來。
童年的記憶是根深柢固的。它可能會變成一種「文化無意義」而積澱到心理深層,成為一個人日常行為的文化指令。
比方說,一個從小就「孝悌」的人,在社會上就很可能「尊老愛幼」;一個從小就「聽話」的人,在單位上也很可能「遵紀守法」。在家為「孝子」,在鄉為「順民」,在國則便必為「忠臣」。
道理很簡單:如果對事實上的父親尚且不能盡「孝」,那又何以讓人相信他會對名義和禮儀上的父親(君王)盡「忠」呢?這就叫「忠臣出於孝子之門」。
因此,正統的君王和朝臣,對於那些不能盡「孝道」的官吏,是很難給予真正信任的。甚至在制度上,也作出了相應的規定,即凡是在位官吏,無論職位高低,如遭父母之喪,必須去官回鄉,在家守孝三年,叫做「丁憂」。只有在極為特殊的情況下,國君才可以令其移孝盡忠,戴孝就職,叫做「奪情」。
家庭不但是倫理道德的培養基地,也是倫理道德的主要實踐場所。傳統社會中的中國人,無論外出做官,還是外出做事,機會都不很多。所以他們學習的倫理道德規範,主要地還是用於家庭,正所謂「學之於家,習之於家,得之於家,用之於家」,因此是「家倫理」。
更重要的是,「家倫理」都往往不是什麼大道理、大教條,而是實實在在可見可聞、可模仿、可操作的具體規範。比方說,「出必告,返必面」就是。小孩子出去,一定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了,也一定要去打個照面。
這很現實,很具體,很好學,也很容易做到,但意義並不因此就很小,實際上是在培養一種設身處地的替他人著想的道德精神,不會無端的讓父母擔憂。他到外面做事,也一定會懂得「事先請示,事後匯報,事中通氣」。可見此事雖小,作用卻大,意義也很深遠。由此可見,家庭,實在是實踐倫理道德的極佳場所。
一個人,如果在自己家裡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那麼,無論他到社會上擔任什麼「角色」,都不會「失德」或「失禮」。對父母孝順的,對君王就忠誠;對兄長敬重的,對長官就恭敬;對子弟慈愛的,對下屬、民眾就仁和。這就叫「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家之重要,實已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