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觀之,「無明」是前世的煩惱「惑」,「行」是前世的「業」,感招今世之「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支之「苦果」。而「愛、取」是今世之「惑」,「有」是今世的「業」,而感招來世「生、老死」兩種「苦果」。如此在「惑、業、苦」之循環中,形成三世、兩重因果。但此十二因緣支,是沒有真正的受者、作者,乃「惑、業、苦」之假和合而已。
(二)因緣觀發諸禪的情形
以下,論五支功德次第生起,與根本四禪相融和,稱為根本因緣法。
行人透過因緣觀的修習次第修習時,若能生起觀察的智慧,即能破除人我的邪執。定心沉穩,心念轉粗心為細心,雖然尚未達到欲界定,根本初禪的五功德支,就能次第而起:
覺照十二因緣支皆空無自性,名「覺支」;十二因緣成為三世流轉的主因,每一支相互為因,清楚明白了解,名「觀支」;獲得因緣觀的智慧,深入識知三世的因果關係,令人歡喜,名「喜支」;心中有禪定的清明,恬愉美妙,名「樂支」;定心明朗,專注當下,無緣無念,名「一心支」。
修此因緣觀的三昧(以定為體,以慧為用)是屬於智慧性;因智慧清明,故發根本四禪。
此禪定三昧也有隱沒、不隱沒的情形:若內心了解因緣法,不會生起執「我」的顛倒,但與根本禪定相應,因緣相雖不清楚,名為「隱沒」。若三昧發時,其心清明寂靜,見到歌羅邏(中陰身),五皰(頭、二手、二足)開張,生處、住處。同時,見到行為的善惡,所造成的好醜;也見到未來的生、老死之事,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分明,是名「不隱沒」相。
此隱沒、不隱沒的現象,二者皆有空、明等十法功德(注),是名「根本禪的因緣發」。乃至「十六特勝、通明禪、八背捨」等禪觀,隱沒、不隱沒的現象,由因緣觀所發的禪定發相,也是如此。(待續)
注釋:
十法功德:定、空、明淨、喜悅、快樂、善心生起、知見明了、無累解脫、境界現前、心調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