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先總統蔣公一百二十四歲誕辰,也是上海世博會風光閉幕的日子,撫今思昔,感慨良深。
台灣光復之初社會機能解體,經濟活動遲滯、百業蕭條,更有對岸強大的軍事威脅。剛開始兩岸展開軍事對抗,歷經古寧頭、八二三等戰役,台灣在驚濤駭浪中屹立不搖。然後兩岸從軍事競爭轉向經濟競賽,蔣公秉持三民主義為基礎建設國家,其精神是專業、科學、效率、多元與福祉;台灣經濟奇蹟證明了,蔣公堅持以三民主義為現代化的發展目標是正確的,造成兩岸在經濟競賽中,台灣遙遙領先,這是不能抹滅的事實,白色恐怖固是一個悲劇,卻不能由而將所有的努力全部抹煞。
但在政府遷台六十一年後,上海世博會昨日閉幕,參觀人數與旅遊效益均創新高。世博園區內近四成土地釋出,價值將高達新台幣九千多億元,成為世博最大收入來源,而世博累積參觀總數已突破七千二百萬人,門票收益合新台幣四百五十億元,直接帶來的旅遊收入超過新台幣三千六百億元。在世博的強力吸金下,今年前三季上海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新台幣二點一兆元,比去年同期成長逾四分之一。
回顧政府遷台六十一年,前四十多年台灣在軍事與經濟上都具優勢,兩位蔣總統功不可沒;而近十年來對岸崛起到令世界側目,無論軍事與經濟都已超越台灣。
龍應台基金會前天以「世仇怎麼變密友?從德法經驗談戰爭與和平」為題,邀請德國在台協會歐芮處長、法國在台協會包美城主任座談。歐芮說,為防止戰爭再起,一九五○年代初,德法以「煤鋼共同體」機制,避免兩國再度發展軍火工業,繼之以法國外交部長舒曼提出的「舒曼計畫」,雙方內閣官員開始一年舉行兩次會議,逐漸建立互信網絡。
過去世仇變今日密友,歐芮笑說基於相同的慘痛歷史教訓與經驗,德國與法國雙方領導人有「化學默契」,共同利益利於互信與合作,讓德、法走向和平。包美城則說,戰爭陰影下,童年時期的法國有濃厚的「反德主義」,但德國形象修補成功,「現在大家最愛德國福斯汽車」。透過溝通與善意,如德國與法國曾經共用大使館,由兩國外交官輪流擔任大使的方式合作。
最後參與座談會的觀眾請德、法兩國代表給兩岸和平一些建議。德法代表同聲表示:「不該是我們給這個答案。」
如何避免戰爭邁向和平,這個答案不是由外人回答,而應由兩岸人民自己決定。軍事對抗與經濟鬥爭已成過去,法德的故事告訴我們,唯有透過互信與合作創造共同利益,才能消弭敵意;唯有透過溝通與善意展開良性互動,才能創造雙贏。法德化解仇恨、共釋前嫌,才能重建經濟,帶給人民福祉。若一直在政治的仇恨中打轉,至今必然是雙輸局面。
昨天是先總統蔣公一百二十四歲誕辰,也是上海世博會風光閉幕的日子,撫今思昔,兩岸應該做什麼選擇,答案在我們每個人自己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