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生習慣使用電腦等科技產品輸入文字,動筆寫字機會愈來愈少,非寫不可時也往往用印刷體寫。專家警告,書寫體文字已經瀕危,再過一代;就會從美國大學校園消失,書寫體成為「書法家」的專利。
大陸調查發現,七成四民眾表示寫字機會不多,八成三承認有「提筆忘字」經驗。「噴嚏、饕餮、鰥寡、沆瀣一氣」這些詞句,敲幾下鍵盤就可以出現,但是要書寫,八成以上的人傻眼,主因是過度依賴電腦和以手機輸入。科技發展,類似「字體失憶症」將日益嚴重。
今年四月報載台中縣十六歲莊姓少年輟學在家上網學習,注音打字速度飛快,卻忘了怎麼寫字。其實,電腦實現「無紙化辦公室」,大人也有書寫障礙,英文書寫體不會寫就是明顯例子。
文字工作者也疏遠手寫文字,網路寫手和年輕作家不用說,中年以上出名作家也都用電腦寫作。全世界都面臨「提筆忘字」危機!但西方使用拼音,頂多是不會書寫體,中文則是根本寫不出來,尤其台灣多數使用注音輸入法,「鍵盤依賴症」十分嚴重。
面對漢字書寫危機,大陸媒體齊聲呼籲,應及時制定相關政策,加強中小學漢字教學。同時,學校應重視寫字和練字教育;尤其是大學生,無論是作業或筆記都應該手寫,少用電腦。
早在二○○二年,大陸教育部就要求將「書法課」納入中小學日常課程,學校必須強調學生寫好漢字的重要性。但大部分學校僅美術課有「書法」課程,「書法」無形中被忽視了。
早年台灣,中小學生寫作文、週記,規定要用毛筆寫,用意也在保存「書法」,避免學生只會用鋼筆、原子筆。但後來教育部取消這項規定,許多老一代立委、國代期期以為不可,大聲反對。但時代畢竟不同了,「書法」已成為藝術,毛筆做為書寫工具的功能消失,取代的是鋼筆、原子筆。但鋼筆的不便,很快被原子筆取代,如今原子筆也逐漸被電腦取代了。
立委日前在立法院質詢時表示,有英文成績名列前茅的高中生居然看不懂英文書寫體;有基測考生坦承對於用書寫體出題的題目,其實很簡單,但是看不懂。立委認為必須教學生學會英文書寫,才能更加深辨識,並提高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能力。教育部長吳清基表示,會提醒學校老師加強。
雖然立委討論的是英文書寫,但是教育部要加強的,恐怕也應是中文書寫。漢字書寫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美感,能影響美感能力和觀察能力,可培養人的文化特質和文化品格。
用筆寫字這種傳統,還是應該保留下來,電腦雖有方便之處,但缺乏手寫的質感及個性。中國古代有「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的說法,手寫的字不但可以體現一個人的學識涵養,還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因此手寫的習慣必須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