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旅行社十九名大陸觀光客在蘇花公路遭落石擊中翻落山崖,迄今失聯,為大陸旅客在台灣最大一次傷亡事件。三十六名家屬日前抵台,到達蘇花公路坍方現場燃香祈福,希望救難人員加強搜索,他們「生要見人,死要見屍」,場面哀悽。對梅姬風災在蘇花公路造成多起傷亡事件,政府除了加速推動「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蘇花改)之外;也應徹底檢討現有的道路預警系統,以避免類似災難再度發生。
梅姬颱風並未登陸,卻導致蘇花公路發生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坍方。罹難家屬質疑,「為何這麼大的豪雨,蘇花公路還可以自由通行?」旅行社則把矛頭指向公路總局說:「蘇花公路沒有封路,司機當然就正常出車,如果有危險,公路總局為何不封路?」
依氣象局資料,二十一日上午十一時,蘇澳時雨量逼近五十毫米,十一時至十二時暴增至一百一十五毫米,下午一時至二時創下一百八十一毫米紀錄。公路總局當天在十二時二十分完成蘇澳、南澳段兩端的封路,但已有一百二十輛大小車輛進入。交通部長毛治國說:「就算封路也無法管制裡頭車輛,未來這類道路預警防災確實是一大挑戰。」
對於這樣的結果,立委痛批,公路總局「神經太大條」,學者則質疑公路總局現有道路預警系統失靈。從客觀的數據分析,公路總局的反應的確慢半拍,未盡到把關責任。現行的封路標準顯然不合時宜,因為即使依規定封路,已有一百二十輛車子進入危險路段,顯然這種無法發揮預警作用的封路標準,早該檢討了。
這次蘇花公路發生如此重大傷亡事件,民眾不禁質疑,這樣的慘劇難道真的無法避免?今日台灣,擁有各種先進的電子科技設備,為何未應用在蘇花公路危險路段的監測與通報上,如今發生多起人車翻落山谷的慘劇,這究竟是不可抗拒的天災,或是官僚怠忽職守造成的人禍?如果早點採用先進的電子監控系統掌握危險路段的狀況,提早封路,還會發生這麼大的災難嗎?
花蓮太魯閣地區獨特的名山勝景一直是政府拚觀光的重要據點;遺憾的是,政府只顧拚觀光,卻忽視更重要的交通安全。當地唯一對外道路—蘇花公路每年都發生大小不一的坍方與落石事件,對當地民眾與觀光客的生命造成嚴重威脅,但這些年來落伍的道路預警系統沒有任何改進,直到這次犧牲了二十多人的寶貴生命才喚醒主管機關的重視。
梅姬風災過後,花蓮鄉親強烈要求「一條安全回家的道路」,交通部宣示蘇花改全力趕拚民國一○五年通車。我們認為,讓後山鄉親們有一條安全回家的路,政府責無旁貸。但「蘇花改」如期在民國一○
五年底前通車,並不代表蘇花公路目前這些落石、坍方問題自然解決,交通部還是要先建立新的道路預警系統,以確保行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