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我國民眾願意花錢買健康,新近完成的「自我藥療及健康管理調查」顯示,高達八成四受訪者平均每月花一千元買保健品,不過對於醫療用藥,由於有健保給付,超過七成民眾認為醫師開藥比較有效且安心,因此不到三成會自行購買成藥緩解症狀,每月平均花費不到三百元在自我療護用藥上。
中華民國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委託尼爾森市調公司,於九月中旬以隨機抽樣方式,電訪全台一千零七十四名成年人,發現民眾普遍關注保健議題,願意花錢購買維他命、中藥補品或去看保養相關門診,但是若有咳嗽、頭痛等症狀,多數民眾不習慣自我療護,仍寧可找醫師開藥,除了認為「健保不用錢」,也著眼於對醫師的信心大過於政府認證的成藥。
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張文靜表示,許多民眾擔心自行療護會延誤就醫時機,或很難依據症狀斷定到底是大病還是小病,她指出,這時就需要藥師協助,比如出現頭痛時,可能是高血壓引起、月經造成、感冒導致,若完全不諮詢藥師就自己買要吃,的確可能沒有對症下藥。
張文靜表示,藥師可協助分析而給予初步用藥建議,比如透過量血壓來排除是否有高血壓,此外,她的習慣是會追蹤民眾用藥後,症狀是否有緩解;有時即使民眾只想隨便買個藥來「壓」不適感,但是血壓一測已飆到兩百毫米汞柱,這時她就會提醒趕快就醫,因此藥師的角色並不只是對每個進來藥局的人進行銷售,更重要的是提供專業諮詢。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局長康照洲表示,國內因為健保便宜、就醫方便,因此民眾較難建立自我療護的觀念,他指出,自我療護並不等於鼓勵買藥,更重要是有正確的照護觀念、分辨何時該就醫,針對這部分社區藥師的確可以幫上忙,健保財務也才不會因民眾愛用藥而屢屢告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