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姬颱風帶來的暴雨造成蘇花公路塌方,二十餘名大陸旅客連人帶車下落不明。此一蘇花公路歷年來最嚴重的慘劇,激起花東鄉親長年積壓在心中的不滿。蘇花間通路爭議了二十年,一拖再拖的結果就是不斷的有悲劇發生。真正的禍首應該是政策延宕。
行政院在七十九年就已將「國道東部公路」列入環島高速公路網發展計畫,九十二年民進黨執政時,因為環保團體抗爭,政府宣布暫緩興建蘇花高。後來兩派意見僵持不下,國民黨執政時又宣布了一個「蘇花替」的替代方案,最後決定興建「蘇花改」(台九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目前仍由環保署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中。
由於這次發生嚴重的傷亡案件,行政院長吳敦義隨即回應,他預判年底以前應該可以動工;而負責環評的環保署也說下周會進行環評初審,如果沒有太大爭議,環評過關的機率很大。說來實在很奇怪,如果沒有發生意外,環評可能慢慢審,爭議也可能很多,意外一發生,連行政院長的話都快多了。
這使我們不禁要問,興建蘇花高列入政策計畫已經二十年了,從七十九年到八十九年間的十年是國民黨執政,為什麼連動土的跡象都沒有呢?民進黨執政後宣布緩建,但蘇花公路的地質脆弱,無法負擔高運量是事實,如果因為考慮環保而緩建蘇花高,那麼也應該有個替代方案,為什麼民進黨執政八年卻放著不作為?
也難怪日昨花蓮縣議會總質詢時,多位議員群起砲轟中央長期漠視花蓮人的生存權。根據議員提供的統計資料,從八十六年到九十七年的十年間,蘇花公路發生車禍有一萬零五百件,死亡一千零四十六人,「國、民兩黨都一樣,每到選舉就拿蘇花高騙選票,他們應該為政策殺人謝罪」。
東部地區的民眾爭取興建蘇花高,當初是為了發展需要,可以讓觀光事業發達起來;如今卻是為了生存需要,不至於因為道路的塌方而草菅人命。中央官員往往無法體會民間疾苦,交通部首長說:「只要有大雨,蘇花公路就封閉。」完全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說法。下雨天東部人不需要出門營生嗎?交通部沒有興建一條替代道路還說風涼話,民眾當然氣憤難平。
環保團體的意見當然也不能忽視,畢竟環境是我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空間,因此環境影響評估是必要的。但是環保與發展通常是走南轅北轍的兩條線,因此,環評一定要兼顧實際需求,不能紙上談兵,更不能說一些空泛不近人情的理論,要實地進行全盤了解,並做出客觀的評析。
不管要做什麼開發計畫或環境影響評估,最怕的就是政府不作為,接著是政策延宕,蘇花高一拖二十年,東部人已經不耐煩了,如果「蘇花改」不立刻動工,花蓮縣議會要長期休會。「給東部人一條安全回家的路」有這麼難嗎?這是必須解決的問題,不容一拖再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