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公布九十五年獎勵大學卓越計畫審核結果,共有五十八所學校入選,包括二十八所一般大學院校與三十所技職院校,補助經費達三十五億二千萬元。教育部長杜正勝進一步表示,大學院校很難從法制上區分為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但近年來,教育部從經費補助上慢慢引導規範,大學分類已逐漸成形。
近年教育部在高等教育的補助上日愈增多,可說是件好事。從去年推出的「五年五百億元」補助計畫開始,及這兩次的教學卓越計畫補助來說,確實對於經費受限的大學而言,是一大助益。但問題是,此兩類型的經費補助,是否就如同教育部長杜正勝所言的,希望透過經費的補助,讓大學開始分類為研究型大學與教學型大學。我們想要進一步了解的是,把大學區分為研究型與教學型,其用意何在、對未來的大學高等教育有何助益,甚至於在大學生選填志願時,又該如何選擇以教學型大學為主,還是要以研究型大學為主,又或者這只是把大學區分為前段班和後段班而已。
教育部在對研究型大學和教學型大學的經費分配上,令人質疑是有前後段班大學的區分之實。以五年五百億元計畫為例,研究型大學有十二所獲得補助,平均每所學校每年有近十億元的經費可供使用,而教學型大學只有三十五億元預算編列,分配給近六十個院校,平均一所院校所得到的經費只有六千萬元左右。這兩者之間的優劣差異,相較之下就可知一般,至於那些連教學卓越計畫都沒被分配到的大學,似乎就等著大學退場機制啟動。
教育部過往在未能審慎評估下,任意擴張設立大學院校或准予改制,使得台灣的大學院校暴增到一百七十幾所,大學的錄取率也提高至九成左右,幾乎是有考必中。學校所獲得的教育部補助逐年減少,同時學校的報到率逐年下降,大學生的素質每況愈下,讓大學院校的老師驚覺到,是在教高中生還是在教大學生。
由於此一現象日愈嚴重,讓台灣高等教育品質淪為國際之末,即使是之前引以為傲的幾所國內大學龍頭也難以進入全球百大大學的排名內,甚者在二百大的大學排名中,能列其中的國內大學也是寥寥可數。逼得教育部只能以五年五百億元及教學卓越計畫的經補助方式,企圖讓台灣的大學能夠向上提升。
但是,台灣的大學品質真的可以透過此兩類型的經費補助而重造嗎?即使在此一經費補助下,讓國內一、兩所大學擠進世界百大之中,就算是真的提升了台灣的大學品質嗎?
台灣的大學該何去何從?我們認為單單以經費補助就想要提高台灣大學教育品質是難以有所成效的,其必須要有整體的配套措施,限制大學自主化發展的法令要立即修改、大學退場機制也要馬上啟動。我們不需要滿街都是無所事事、能力不足、只會唉聲嘆氣的大學生;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有抱負、有能力、有作為、有品德的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