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台灣光復六十五周年,馬總統特別以「民族聖戰豈能忘,不容青史盡成灰」為本周治國周記的標題,並邀請抗日名將之子吉民立先生及台灣抗日英雄之孫林光輝先生,在當年舉行受降典禮的中山堂共同回顧這段重要的歷史。馬總統強調沒有全國軍民烈士的犧牲,就沒有抗戰勝利及台灣光復,這些關鍵的歷史不容被抹滅扭曲;我們身為中華民國的一分子不能遺忘,也要讓後代子孫都了解,並讓全世界知道歷史的真相。
講起來有些悲哀,本來明白清楚應該是快樂的光復節,竟然在六十五年後還要總統呼籲不容青史盡成灰。只是為了少數政客的政治利益,就有人以光復節做為政治籌碼,進行種種歷史性的抹滅扭曲;讓光復節的珍貴與榮耀,被遺忘與淹滅。因此總統要選在中山堂與吉民立先生與林光輝先生見面與回顧,就是要讓光復節重享光榮。
古月照今塵,青史可為鑑,民國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國民政府在台北中山堂舉行日本受降典禮,當場宣布:「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華民國政府主權之下。」會場上頓時掌聲、歌聲、歡呼聲與談笑聲匯成一片歡樂與喜悅。全島上下張燈結綵,家家戶戶喜氣洋洋。大街上,人們敲鑼打鼓、舞獅戲龍、旌旗蔽天;家庭中,個個沐浴齋戒,告慰先靈,喜極而泣。自此,台灣人民結束了自《馬關條約》以來半個世紀的屈辱歷史。在五十年殖民統治之後,台灣又重新回到祖國懷抱。
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吉星文在北平宛平城蘆溝橋畔,打響了抗戰的第一槍,且與日軍浴血奮戰二十餘日,成為一位英雄人物。民國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吉星文在金門戰役,遭共軍砲火擊中而身亡,復國壯志未酬,殉國時最小的么兒吉民立,才不過四歲。
對霧峰林家的後代林光輝其先曾祖為抗法名將「棟軍」統領林朝棟將軍,馬關割台後,參與民主國,林朝棟鬱鬱而終於上海。祖父林祖密潛返台灣,變賣家產,資助羅福星、張火爐、賴來和余清芳繼續抗日。「←吧哖事件」後,以事不可為,才潛返祖國,追隨孫中山先生,資助討袁北伐,任閩南軍司令;於民國十四年八月,遭軍閥張毅慘殺,為國民革命犧牲。
吉星文將軍與台灣霧峰林家只是為台灣光復而犧牲的千萬先烈的縮影,更是永恆的見證。有當年浴血八年對日奮戰,才有台灣光復的喜悅;因為台灣光復,才有免遭赤化,奠定台灣日後經濟發展的安定環境。
今天又到了台灣光復節,六十五年前的風雲已淡,但是我們仍保有熾熱的愛國之情;光復時的情景已渺,但是我們仍擁有滾燙的台灣之愛;讓燈張在我們的心中,綵結在我們的腦海,讓我們大聲呼喊:「民族聖戰豈能忘,不容青史盡成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