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梅姬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共伴效應影響下,為宜蘭縣帶來百年來最大水患,蘇澳單日降雨量達九百三十九毫米,超越去年莫拉克颱風在台東大武降下的八百零八毫米紀錄,創下平地有史以來最高單日降雨量。面對不斷破紀錄的超大豪雨,人民的生命財產損失一次比一次嚴重,政府除了應做好最基本的救災與防洪工作,必須有更長遠的規畫。
梅姬帶來超大豪雨,有如水庫洩洪從天而降,加上遇到滿潮,宜蘭縣成為水鄉澤國。據統計,台灣地區平均一年降雨量約兩千毫米,但蘇澳一天就降了九百多毫米,接近半年的平均降雨量;也超過排水系統一天可容納的降雨量,因此造成慘重的災情。此外,蘇花公路因土石崩塌而柔腸寸斷,有遊覽車被土石砸中而翻落山谷,許多遊客被困在山中迄今生死未明,其中更有數百人為大陸觀光客,令家屬憂心不已。
值得檢討的是,中央氣象局事先已經發布消息警告,這次梅姬可能帶來超大雨量,各縣市政府卻動作慢半拍。受創最重的宜蘭縣下午二時三十分才宣布停班停課,結果有些幼稚園與小學生被困在學校,直到晚上才被家長接回家。高雄縣市為了誰先宣布停課,爭論不休,似乎完全沒有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擺在第一位。
面對颱風梅姬給台灣山區帶來的驚人雨量,最容易造成災害,風景區如阿里山、太魯閣等地區容易有土石崩塌、公路中斷的意外,危及觀光客的生命安全,交通部應針對颱風動態與交通路況訂定一套規則,禁止遊覽車進入危險地段,以防止不必要的傷亡。
台灣年年有颱風,今年的颱風特別少,原本值得慶幸;不料從凡那比到梅姬均帶來超大豪雨,而且雨量一次比一次驚人。很明顯地,老天似乎透過這些超大豪雨,一次又一次向國人發出警訊。針對國土過度開發、山坡地濫墾濫建、毫無節制地發展高汙染、高碳排產業等種種問題;決策者必須全盤重新檢討,不能再像鴕鳥一樣把頭埋進沙堆裡,假裝什麼都看不見。
去年莫拉克颱風造成台灣百年來最大水患,馬英九總統曾對外表示,「台灣已經成為氣候變遷的重災區」。既然是重災區,政府相關單位採取了那些因應措施來降低未來的可能災害?還要繼續興建高汙染、高碳排的石化廠嗎?還要放任建商在山坡地興建住宅嗎?還要縱容地方政府粗暴地把良田變工廠嗎?如果只為討好財團、建商而排拒改革,如何有更美好的明天?
近年台灣的超大豪雨愈來愈密集,住在山邊要擔心土石流,住在都市裡可能被水淹,已經無處可逃。學者專家早已建議政府,必須調整產業結構,朝向低汙染低碳排的知識經濟與服務業發展,才能有效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否則台灣可能像太平洋友邦土瓦魯一樣面臨被海水淹沒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