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為期四天的中國共產黨十七屆五中全會昨天在北京閉幕,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錦濤做了重要講話。
會中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畫的建議》。全會並決定,增補習近平為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確立了他在第五代領導集體的接班地位。
據報導,「十二五」規畫將提出若干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其中有像GDP的預期性指標,也有如單位減能般的約束性指標。除提出中國新經濟藍圖,更將在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展現新的思路。其中,包括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城鄉差距以及貧富差距引發的社會現象和矛盾,都是「十二五」的重點。而民眾則期待會議解決民生和收入分配問題。
中國專家透露,十二五規畫或將居民收入要與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步增長列入規制。當局顯然試圖以此解決近年來引發民眾和輿論的「國富民窮」問題。換言之,預期今後五年,中國GDP年增百分之七以上,居民應將按此比例加薪。
日前,江西宜黃縣鳳岡鎮發生一起因拆遷引發的自焚事件,三人被燒成重傷。正當外界認為宜黃事件會隨著官員被追究責任而落幕,宜黃官員卻投書媒體,指稱「沒有強拆就沒有中國的城市化」、「每個人其實都是強拆政策的受益者」,這個說法引起軒然大波,不僅折射出當前大陸基層官員的心態,也凸顯了當前大陸官民對立的根源。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指出,「拆遷中產生的矛盾和問題已引發全中國上上下下的關注,並成為引發社會、激發負面情緒的焦點之一,也是潛在社會風險之一。矛盾激化引發的極端事件雖然是個別事件,但是對於社會的影響是普遍的、負面的。」
亦即公平會造成社會階層的對立,而兩極分化正是導致社會動盪的根源。不少專家指出,與高速增長的經濟目標相比,中國的社會建設仍顯薄弱,民生建設進程與民眾的期望仍有一定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