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不能一覺到天亮,就是睡不好嗎?不少人煩惱半夜起床上廁所或頻頻做夢,睡眠品質變差,但精神科醫師說,這都是睡眠品質常見的迷思。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最新調查,國人平均每五個人就有一人飽受失眠之苦,也發現失眠問題愈來愈嚴重。探究失眠原因,四十五歲以下民眾更容易因為工作、家庭壓力,睡不著也睡不好。
開業精神科醫師莊凱迪表示,有中年婦女擔心半夜起來上廁所,下半夜會因而睡不著,睡前就不敢喝水,結果搞得口乾舌燥,而且半夜還是起床尿尿。於是愈來愈煩惱,翻來覆去的睡得更差。
莊凱迪說,就算沒有一覺到天亮,只要接續睡著,在睡眠周期裡有熟睡一到兩小時,對睡眠品質並沒有影響,睡眠最重要的是有沒有足夠的深層睡眠。
就好像有人很擔心自己老是做夢,其實每個人每天睡覺時都會做很多夢,只是經歷過熟睡後,會把夢都遺忘,只有睡得不熟才會記得做夢的內容。
雖然主觀的睡眠品質不見得準確,但林口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陳濘宏建議,當每天睡超過八、九個小時,還是覺得睡不飽或愈睡愈累,這種情形若持續超過一個月以上,就應進行睡眠品質檢查。
但到大醫院睡眠中心睡一晚,檢測睡眠品質,可能得排三、四個月。莊凱迪表示,有人因離開自己熟悉的房間不習慣,又連接了管線,反而睡得更差,找不出失眠的真正原因。最近陸續有醫療院所推出居家型的睡眠品質分析儀,睡覺前貼在胸口,就可記錄睡眠變化,再把睡眠時的心電圖檢測結果帶給醫師判讀睡眠狀況。
不過陳濘宏表示,居家型檢測,若本身有心臟疾病、服藥等因素,都會影響心跳速率的變化,光從心電圖判斷睡眠周期可能不夠準確。
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江秉穎也說,完整的睡眠檢測,必須包括腦波、肌電圖、心電圖、眼電圖、血氧濃度、血壓等監測,最嚴謹的還得有技術員在場,想確定是否有睡眠障礙,做完居家型的初步篩檢,還是得帶著報告到睡眠中心、睡眠實驗室,在醫院裡再睡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