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兩本共一百個關鍵字,讓人理解政治並面對未來,主題是坦蕩蕩地邁向「做一個正直的人」這幾乎是落伍至極的「現代」社會價值觀,「誰」理你啊?
在博客來網路書店每天掃描三十本書寫書介的日子裡,曾經被商品部門主管譏笑:「看得出來妳很喜歡《海洋,海》這本書,但我告訴妳,這本書不會賣……」沒想到,一年後爆出冷門,用詩句堆疊成小說的《海洋,海》成為轟動大學城的暢銷書。我並沒有很用力地推薦這本書,仍被識破,只因為我讚嘆了翻譯的功力與原作齊鼓相當;出版圈的人都清楚,這是多麼難得的美德。
同樣地,我也沒打算讚揚以雜文集結成書的文集,但卻不得不如楊照曾公然宣稱:「讓我看到『誠懇』,就願意為不知名甚至文筆不夠好的人寫推薦……」而在拿到免費書後,盡責地閱讀,並告訴你,左看右看,隨便翻哪一頁看,在目錄裡選擇有興趣的主題看,總能看見那份殷切,有趣與否不重要,而是不斷地看到作者大聲問:你選擇做哪種人?
吳爾芙經常問自己、也問別人:「What is really mattered 」人生在世,匆匆流逝,你最在乎的是什麼?吃喝等死還是橫衝直撞?意識型態與價值觀能當飯吃嗎?
楊照在歷史典故裡面找價值觀的支撐點。〈庸俗是一種罪惡〉裡說到了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皇室,庸俗至極的自毀之路。「庸俗的人眼中看去的世界是平板的,沒有好沒有壞,也就沒有什麼是不可被犧牲被毀壞的。」這樣的推論看似跳躍,卻能讓人想得無限遠,一小步便能橫洋過海。〈政治家的教育〉與〈下台的智慧〉,更引用了羅馬帝國的建築觀與美國領袖的評比,來檢視人格養成的關鍵時刻。我沒能力也不想說這是不是好書,卻問過周遭人是否從中獲得啟發?答案是肯定的。
這兩本書談的議題都很大,絕非「娛樂」性作品,卻並沒有想像中那樣「悶」,至少比那些廝殺得莫名其妙的談話性節目,要有養分又有趣得多。
作為一個以文化為使命的「作家」,楊照也在書中引用了許多其他世界知名作家的範例,隱喻其志:不討好不媚俗,說想說該說的話。米蘭昆德拉愛用的德文字 Kitsch「忌屎」忽然冒出來,變成了這套書的最佳註腳:「打倒忌屎文化!」
你可以思考可以叫賣可以謾罵甚至浪漫地虛構,但就是別隨波逐流地「忌屎」,那做為人的存在價值,幾乎與「屎」無異。我猜想,他是這麼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