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質性腦病變係指腦部因為生理的問題如:結構、電解質、生化的問題所導致,大腦功能的局部或是全面性的缺陷。短期可能造成譫妄,長期的影響可能引起失智症。在評估患者時,需確定患者生理問題是否已經排除後仍無法恢復未罹病之前的功能,則可確定患者這些功能的喪失應來自於器質性腦病變。
四十四歲的陳小姐,高中畢業。在年初因胰臟癌開刀,過程順利,但術後腹部切除處仍然持續滲血,經兩個小時,因為失血過多昏迷不醒,送至加護病房急救。六個小時後,執刀醫師才再開刀縫合出血點,止血後又在加護病房住了兩個月才部分清醒,電腦斷層顯示,在基底核處有缺血現象,其短期記憶、思考判斷、書寫、性格甚至連大小便都出現問題,當時情況達中、重度失智症。
經過三個月的復健,陳小姐已經能記得早上去運動,練習寫字。此外,運動方面也已經從過去走路不穩到現在可以跑步,然而思考判斷,書寫計算等能力仍然不如以往,依失智症評估約為輕度失智,但已經沒有辦法再回去原工作,處理繁瑣的事務。
林先生三十八歲,大學畢業,在竹科擔任工程師,因情感不順,燒炭自殺,經過四個小時後被母親發現送醫,在加護病房昏迷了半個月,清醒之後,連自己的名字都無法說出來,大小便失禁。兩個月後出院,經評估為重度失智症。
患者情緒不穩定,易怒,甚至出現暴力行為,母親無法處理,便送至安養院。一年後,患者整天睡,不然就霸著安養院的電視看一整天,個性如同小孩子一樣,不順他的意便出手打人,跟他過去書生的樣子判若兩人。
兩位患者狀況均是器質性腦病變造成的,這類器質性腦病變常常會導致生活功能損傷,情緒改變等。前者若在病變發生之後六個月內能夠進行持續復健,回到一般生活自理的機率將大為提高。然而情緒的改變,仍須與醫師討論藥物的處理。若在六個月內沒有積極復健,未來生活可能需要長期靠他人照顧。
此外,在復健的同時,家人應試著讓患者自己完成,不應因為患者做得慢或是不正確便幫忙完成,因為患者無法知道事情的輕重緩急,或是處理事情的流程,讓自己完成才能夠讓他學習處理事情的方法。所以,在這段期間家人照顧的一致性是需要整合協調並且持續的努力,才能使患者的能力提升至基礎的水準以上。
醫學小辭典:
譫妄(delirium)—特徵為意識清醒程度降低、注意力不全、定向感差(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有時會認不得親人,弄不清楚白天或黑夜,情緒變得容易激動,睡眠與清醒周期混亂,甚至常常伴隨著妄想(例如相信有人要害他)、幻覺(通常是活靈活現的視幻覺,例如看到動物、昆蟲在房裡出現、看到未曾到訪的親友)等。
(作者為慈悲基金會護智中心委員醫師、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 王文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