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詩人蘭德的詩〈生與死〉曾在很多處讀到過,但論譯文的簡明通俗,要算收入《楊絳散文》的卷首語了:「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楊絳之所以將其置於作品的卷首,乃是因為這首小詩表現了一個垂暮老人通達從容的人生心態和寧靜淡泊、悄然如歸的人生境界。
面對人生暮年的來臨,能擁有一種欣賞生活、樂觀從容的心態,實在難能可貴。
老年人的幸福和快樂仍然可以很多,因為心理空間大了,自由度大了。自由空間一大,精神就舒展,更容易與人相處、與人溝通,與生活相容。空間是一種境界,許多過去不切合實際的渴望沒有了,爭名奪利的念頭也沒有了,如同返璞歸真一般,只求在平凡的人世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回歸自然的美好與追求。
法國前總統密特朗退下來後,精心經營一個美麗的花園,以一個老花匠的身分過著平凡人的生活。他熱愛自己的工作,不想離開自己的國家,是位令人欽敬的老人。
人生是一本書,有青少年的開篇,就有老年的結尾。而結尾部分往往是最精采、最令人難以忘懷的。康德說過:「老年時像青年時一樣高高興興吧!青年,好比百靈鳥,有他的晨曲;老年人好比夜鶯,應該有他的夜曲。人生如遠行,老年就是進入一個新境界。」
正是:「浮生漸覺夕陽好,且向花間留晚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