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肝炎被稱為台灣的國病,統計數字顯示,過去約有三百五十萬名國人是B型肝炎帶原者,雖然一九八四年起,對新生兒全面推行B型肝炎疫苗接種,以斷絕B型肝炎持續傳播,不過推估國內仍有約二百六十萬名B肝帶原者。
台大醫院內科部暨肝炎研究中心醫師劉俊人表示,B肝患者指的是B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雖然有些人治療後就可痊癒,但是有些人受感染後,透過驗血發現,血液中持續測得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呈陽性,表示B型肝炎病毒持續存活在這個人的血液及肝細胞內,這些人就是B肝帶原者。
帶原者 罹癌風險較高
若B肝表面抗原持續呈現陽性超過六個月,就稱為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不過帶原者不等於肝炎患者,若B型肝炎帶原者的肝功能指數檢查維持在正常範圍內、沒有嚴重的肝纖維化等情形,就是屬於病毒活性較低的帶原者,也就是所謂的「健康帶原者」。
劉俊人指出,臨床上為什麼非常重視患者是否為B肝帶原者,是因為根據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的十年追蹤研究,發現B肝帶原者比非帶原者,高出九至十倍的罹患肝癌風險,因此帶原與否可說是重要觀察指標。
B肝帶原者可不是有症狀時才回診就醫,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B型肝炎醫療策進會台灣分會會長簡榮南表示,定期追蹤的頻率要看e抗原而定,這是B型肝炎病毒活動複製的指標,若血中e抗原呈陽性,表示B型肝炎病毒在肝細胞內繁殖旺盛,血液及體液中的B型肝炎病毒數量多,發生肝炎的機率較大。
用藥時機 視身體狀況
若帶原者本身的e抗原呈陽性,接著還要檢測其肝功能指數,了解在有病毒繁殖的情形下,肝臟的發炎情形為何,如果肝功能指數正常,應維持每三個月定期追蹤;若肝功能指數不正常,簡榮南指出要再做HBV DNA去估算出病毒的數量與濃度,以抓出最適當的用藥時機點。
「用藥並不是愈早愈好,而是要搭配自身的免疫狀況。」簡榮南表示,雖然偵測病毒量成為控制肝病的指標,但最好的治療時機未必是在病毒量高的時候,因為,有些患者病毒量高、但肝臟並沒有發炎,反映體內的免疫狀況不好,這時用藥恐怕得不到最好效果,且會延長治療時間,因此多半會等肝功能指數較高時,意謂著免疫反應啟動再給藥。
若帶原者本身的e抗原呈陰性、e抗體呈陽性且肝功能正常,表示體內已沒有病毒在活動,也就是沒有發炎症狀的健康帶原者,仍應每半年追蹤一次,因為這類帶原者未來仍有千分之一的機率罹患肝癌。
有效預防 應接種疫苗
預防B型肝炎的最佳利器仍是接種疫苗,劉俊人表示,對於尚未受到B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可透過接種疫苗來預防,除了新生兒應按時程接受公費疫苗接種,沒有B肝抗體的成人也應接種;但對於已受到感染的B型肝炎患者,疫苗就無用武之地。
此外,劉俊人指出,B型肝炎病毒傳播方式其實與C型肝炎病毒、愛滋病毒類似,主要透過血液與體液感染,例如輸血、生產過程、傷口接觸、針刺及性行為等,他強調,目前衛生單位在輸血等方面會進行相關檢測把關,不過民眾仍應避免從事不安全性行為或共用針頭等危險行為。
B肝帶原者除了本身不能捐血,處理血液傷口時應格外小心,以免接觸到他人傷口造成傳染,除此之外,定期追蹤是預防自己未察覺肝臟病變情形,與他人的日常相處並沒有其他特別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