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主計處公布去年台灣地區「家庭收支調查結果」,讓吳內閣了解到政府拚經濟,卻拚出民怨的原因是貧富差距拉大,民眾產生相對剝奪感後,政府近月來推出一連串因應策略,希望能縮小差距。
這些策略有打房、開徵富人稅、奢侈稅及調薪等,行政院也組成改善所得分配專案小組,推出運用租稅措施,強化移轉效果;擴大照顧弱勢,健全社會安全;促進民間投資,擴大國內需求;促進經濟成長,提升就業水準;改善產業結構,促進服務業發展等七大策略,並放寬了貧窮線門檻、調漲基本工資等,還增列社會福利相關預算。
我肯定政府的這些措施,但也要呼籲,在執行興革決策前務必要有周詳的基礎統計資料,並且正確解讀,才能避免錯誤,舉例來說,抽樣誤差問題就必須風險評估,目前全國有七百六十八萬戶,但主計處調查統計的抽樣樣本,仍停留在一萬三千戶,換言之,每個樣本戶代表了近六百個家庭,相較於二十年前抽樣三百三十戶,代表性約被稀釋了一倍,會不會因而影響到準確度,應有再推敲的必要。
其次,也應注意以家戶所得代表貧富差距是否有盲點的問題。根據調查,過去二十五年間,最低所得百分之二十的家庭,戶長平均年齡平均增加了近二十歲,約六十多歲,這些人八成擁有房產,且可使用的房地平均有三十五坪,至於家戶人口數則不足兩人,據此推測,這些低收入家庭極有可能是靠退休金、利息維生。
姑且不論是否為低收入的有產戶,即便這些家庭都是真貧戶,政府祭出的各種措施,對他們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政府有意縮小貧富差距值得肯定,但建議宜先展開周詳的國勢調查,藉由正確解析完整的資料,對症下藥作出正確的決策,讓所有改革都真正改善貧富差距,讓經建成果所得的財富,能落實全民共享。
趙麗雲(台北市/立法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