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不能買到快樂」是常聽到的觀念,但是很多人會質疑這個說法,因為它跟我們一部分的生活經驗不符。當財富增加,生活水準提高時,我們當然會感到快樂感受的提升,那麼錢不能買到快樂的說法從何而來?以下最新的研究結論,或許提供了很好的解釋:
「我們在一定的財富水平以下,所得的增加確實會為我們帶來快樂的感受,但是當我們的所得超過一定的水平以後,這種快樂的感覺就不會隨之增加。」
以上發現是由二○○二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丹尼爾卡內曼最近公布的研究結論。這一份研究報告證實 「錢多並不會讓我們更快樂」的概念是正確的,只是這一個概念是有前提的,也就是必須在溫飽線以上的人、或是已經進入小康家庭的人,這樣的說法才能成立。
以美國人為例,這一個奇妙的金額是個人年所得美金七萬五千元(約合新台幣兩百四十萬元),即年所得在七萬五千元美金以下的人,普遍來說確實會因為所得的提高,而等比例感到更快樂;但是,當年所得超過七萬五千元美金時,快樂感就無法隨所得增加而提升了。
也就是說,在一定的範圍內,生活水準的提高確實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的幸福感,只是從這個層面而來的快樂有其限制,到了一個特定的層次上,想要提升幸福快樂感,就需要依賴其他的來源。
在台灣,因為所得、物價、生活水平以及人均年壽等條件和美國都有差距,因此我們的奇妙數字到底是多少,並無定論。不過重點是,一定有一個 「奇妙數字」,而這個數字會影響我們理財的決定。
那麼到底是多少錢才夠?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自己在意的幸福快樂是什麼?而不是單純的一筆金額!
認識自己在意的快樂幸福水平、維持幸福快樂和自己財富規模之間的平衡等,都是正確理財之前必須先有的觀念。 完全沒錢的日子不會快樂,光追求錢的日子也不會帶來快樂,對身處小康境界的人而言,錢多、錢少並不是主要問題,釐清自己在意的快樂幸福人生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