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雜誌》每隔一陣子就會調查台灣閱讀力,最新的調查結果各項數據都有進步,如平均閱讀時間從三年前的二十三分鐘進步到二十六分鐘。
有人說,三年才進步三分鐘,似乎不夠多,但我以為,三年進步三分鐘已很驚人,因為台灣近三年景氣下滑,代表在景氣不好時,民眾願意多花一點時間閱讀,況且,雖然上網與看電視的時間也增加了,但閱讀時間沒退步也是好事。
不過,這項調查排除漫畫與教科書的閱讀,恐讓結果失真。漫畫早已不像一般人想的那麼簡單,漫畫工業已成了不輸文字出版的龐大且專精的出版類型,以日本為例,不但所有的科學知識都能找到漫畫版,暢銷小說也幾乎有漫畫版,更重要的是,有許多漫畫的精采度及專業度不輸文字書,因為這些漫畫有專門蒐集資料的調查員,還有專門負責撰寫劇本與對白的作家,漫畫是以圖像輔佐文字,呈現知識的方式,近來不少出版人推出漫畫版的會計、化學、物理學等科普作品,這到底算是漫畫還是文字書?
其次,台灣若不是有便利而隨處可見的漫畫出租店,提供各式漫畫與流行小說的租借服務,補充公立圖書館藏書的不足,及突破書店無法深入地方的瓶頸,提升國人建立、培養閱讀習慣,閱讀力恐會更低,所以排除漫畫,等於排除數千家漫畫租書店的貢獻。
再者,漫畫出版品的產值也計算在出版業中,閱讀力報告既然統計國人的年度購書費用,卻將漫畫排除,豈不奇怪?排除了對國人閱讀有深遠影響的漫畫,如何呈現真實的閱讀力?
此外,擁有租書店租書卡的民眾很多,每年租借雜誌、漫畫和圖書的費用並不低,若觀察過租書店的人流,就可知租書店與漫畫閱讀對庶民閱讀的重要性,尤其是年輕人。
如果忽略花費較低但同樣能得到閱讀效果的租書金額統計,及有深度的漫畫閱讀,並不能反映台灣真實閱讀力與購書的情況。
我認為,排除對大眾閱讀有影響的漫畫及租書金額,參考價值不大,因為先天有了閱讀偏見,排除最底層的普遍閱讀行為,不能真實反映現況,並以此推論台灣閱讀力進展並不明顯,難教人信服。
王瑞(北縣中和/出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