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政府深陷「花風暴」,從新生高的花價弊案,到花博會的軟硬體設計與報價問題等,使市長郝龍斌的民調日趨下滑,被認為將會影響年底選舉,副市長李永萍、市長室秘書任孝琦及市府顧問莊文思請辭獲准,希望能為風暴止血。
其實風波自始至今,北市府在壓力下,每次記者會都像澄清大會,而被動回應,也讓市府團隊失去了步伐,加上媒體長時間大量報導,讓即將登場的花博盛會,變成批判大會。
觀察整起事件,可以發現在野黨對「議題設定」的引導能力很強,而執政的市府團隊,未能在第一時間掌握回應良機,使得風暴迅速擴散,最後為了能滅火止血,官員不得不辭職。
另外,有人認為媒體的負面報導過多,對北市府並不公平,但筆者認為,這並不是花風暴的問題核心。
在過去資訊封閉的時代,社會大眾取得消息的管道稀少,若「媒體真實」與「社會真實」有不同,社會大眾可能難以分辨,如今言論高度自由與媒體蓬勃發展,儘管多元化的管道,並不代表多樣化的訊息呈現,但普羅大眾取得訊息的管道便捷迅速,消息來源絕非單一,所以,如果將風暴視為「媒體報導不公」,而不總體檢,徹底找出根源,改善所有問題,花風暴恐難因官員的引咎辭職而落幕。
花博是項國際性活動,媒體的報導內容可能是「跟隨議題」,或「創造議題」,當整體政治氣氛被少數的負面意見所掌握時,市府團隊應該跳脫訊息漩渦,設定議題導向,避免陷入被動回應態勢,並重組花博團隊,使這項國際盛會莫因「議題設定」,而變成「找碴大會」,貽笑國際。
褚瑞婷(台北市/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