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報告指出,二十年後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比例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老齡化程度最高國家,正研究是否要提高退休年齡。
老人是否都願意延後退休,各國國情不同。法國計畫從六十歲延後到六十二歲,引起反彈,法國人喜愛悠閒退休歲月是民族性使然,但他們能否如願,恐怕不是自己所能掌控。
人口老化是全球現象,許多國家都在研究提高退休年齡,這不只因為財政緊縮,退休金給付成為重大負擔,更重要是老年化使工作人口減少,影響經濟競爭力。
人類壽命延長,老年人未必沒有工作能力,未必都是需要被照護者,因此擔心老人成為社會負擔,可能過慮了;若老人持續待在工作行列,少子化導致的工作缺口問題,也可能不那麼嚴重。
奧地利「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院」日前指出,「人口老化負擔」普遍被高估,六十五歲不該被視為老人,理由是現代老人的健康較數十年前為佳;美國科學家芭芭拉‧史朝奇也指出,隨著年齡增加,人腦機能愈來愈出色,腦部的黃金年齡應該在四十歲到六十歲之間。
法國人反對延後退休,也許是錯估自己體能與腦力,退休後的悠閒歲月,可能沒多久就厭倦了,也可能沒多久就發現自己體能過剩,反而日子難熬。
大量研究證明,腦子並不像身體那樣在中年階段開始衰老。中年階段的人腦細胞更新更快,髓磷脂含量在中年階段最高,會強有力推動腦的運轉。
因此,老人的定義、老人的「負擔」,需要重新評估。各國政府可大膽研究延後退休年齡,使「老盡其用」,老人也不宜妄自菲薄,如法國人般想頤養天年者,也大可把計畫延後,「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正要實現。
翁可樑(北縣汐止/文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