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綠營緊咬花博的採購案,台北市政府指稱,花價高是因為包含後續的養護費用,長達半年的展期如果花卉枯萎就得更換。
各界對此分別表達看法,但是卻很少有人論及花博的人類與花卉不自然關係,我想,這才是應該關心的問題。
我所謂的人與花卉不自然關係,是指在花博展期,主辦單位為了保持花卉能持續綻放,必須不斷更新,然而,花博場地並不利花卉自然生長,很可能十多天就得整批更新,試問,大半年展期要用掉多少花卉?
花卉也是生命,需要被呵護與照顧,花博毋寧是以一種以人類資本主義邏輯的反自然商業活動,以為砸錢就能不斷買花卉,以不利花卉生長的方式,讓人觀賞。
如果花博能像阿姆斯特丹的鬱金香田、北海道富良野的薰衣草田一樣,讓花卉能根生,連結與自己生活的土地上,既能吸引遊客又不會因而縮短花卉生命,那我不反對,可是,花卉以「博覽會」名義在城市用百科圖鑑方式展覽,忽視花卉生存所需的環境養分與栽植方式,而犧牲大量花卉。
如果大家知道花博的成功,是由無數的枯萎花草所堆疊,應該會和我一樣感到不忍吧?人類豈能為了一時的悅目,造成美麗的花卉不自然的生長與枯萎?
此外,花博活動預算將近百億元,台北市有許多需要幫助的弱勢族群,如果一百億元拿來建立社會安全網,所能發揮的經濟及扭轉弱勢市民生活的效益,豈不更大嗎?
為什麼主政者寧可推出焰火式的花博,卻不願意改善弱勢市民生活?這樣的預算分配反映的市政思考邏輯,讓人質疑,難道花博是誇富宴,或因家道中落而推出的不服輸國際活動?
我認為,這些才是須檢討之處,大家應該反思,究竟需不需要花博?
ROY(台北市/社會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