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政大講座教授錢致榕日前在政大新生營演講時指出,目前大學教育的最大危機,是老師對課程管得鬆,百分之九十七的修課學生能過關,「但這不合理,也是老師失職,大學應作好質量控制」,否則品管失靈,會造成就業市場人才難尋,學生畢業即面臨失業。
筆者持不同看法,因為大學並不是就業保證站,不能把畢業即失業怪罪老師「失職」。
台灣目前高等教育普及率將近百分之百,各校招收的學生屬性和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推展「以成果為導向」的教學應是可行之路。首先,各校應該訂定要培養的校核心能力指標,院、系再根據培育目標擬定方案,徹底落實到課程,而評量的成績也應該跟能力指標結合,並進行能力累積,最後根據評量尺度的結果進行品質管制,確保學生的學習品質。
如果學生未達到要求的程度,老師應進行補救教學,使學生達到能力指標,而這些核心基本能力不單只有專業,也應包含品格特質的能力,例如操行、課外活動、軍訓、護理、體育、義工、服務學習、社團及各種通識活動等,均應納入核心能力的累積。
當大家都還是以培養專業能力為主時,各大學應該思考要教給學生的核心能力是什麼,這些能力是要能帶著走的,而不是在課程上拚命塞更多內容給學生;就像進補,不是吃愈多就愈有用,反而是身體能吸收多少,才是重點。
今年由我指導畢業的學生,目前都找到不錯的工作,回想起他們剛上研究所時,閱讀英文論文都還得整篇翻譯,到如今可以獨力開發資訊系統,撰寫英文使用手冊,就是拜先設定要具備的能力,然後透過每周的教學學習活動訓練,一步一步往前邁進的「成果導向」所賜。
如果大家都能以學習成果導向來思考教學與學習,相信幾年可達到學校、老師、企業及學生「多贏」局面。
本榮(桃縣中壢/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