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大陸廣東省GDP連續多年居於各省之首,珠江三角洲部分城市「富可敵國」,但在粵北山區、粵東及粵西的貧窮縣,人均GDP卻只有珠三角富縣的三十分之一,貧富差距之大,也不落各省之後,至少有三百一十六萬多人生活貧困。
「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這是大陸改革初期,大陸民眾對廣東的認識,但中共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一席「最富的地方在廣東,最窮的地方也在廣東,這是廣東之恥,是先富地區之恥」,道出廣東發展經濟背後的困境。
根據廣東省政協專題調查研究組報告指出,珠三角地區人均GDP相當於山區的四點零四倍;城市與農村居民的貧富差距惡化,城鄉收入比由二○○○年的二點六七比一,擴大到二○○九年的三點一二比一。
廣東省有一億人口,若按該省標準,人均年收入低於人民幣一千五百元(約新台幣七千元)即為「貧困」。截至去年底,廣東省仍有三千四百零九個貧困村,主要集中在粵北、粵東及粵西地區,相對貧困及尚未穩定脫貧的貧困戶高達七十多萬戶,共計三百一十六點五萬人。
在住房方面,深圳今年上半年房屋平均成交價為每平方公尺人民幣一點八萬元(約新台幣八萬四千元),與此同時,全省還有兩百二十五點六萬戶人居住在泥磚或茅草房中,其中茅草房達七萬至八萬戶。
若按廣東過去四年的「脫貧」速度,還要五十年才能讓所有人都不住「貧民窟」。專題調查研究組長張遠貽說,山區農村貧困落後的程度,令調查人員印象深刻,也感到可憐。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人口經濟研究所教授鄭梓楨說,廣東產業和勞動力的「雙轉移」才剛開始,政府應該雙管齊下,一方面增加財政投入,另一方面以政策優惠鼓勵私人企業發展,才能讓貧窮地區展現更多活力。
廣州市社科院研究員彭澎則認為,廣東省最低工資和貧困線標準應該逐年提升,升幅應大於GDP增加速度,「工人的收入應該優先成長,像現在這樣長期拿最低工資,產業根本無法升級。」
此外,考量居民將大部分收入都花在購屋上,政府若能提出完善的計畫幫助弱勢居民購置房產,相信也有助縮短貧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