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稱讚他人「具有特殊的、獨到的眼光或見解」,或指「眼光敏銳,見解高超」,對人、事能作出精確的判斷,都可以「獨具慧眼」形容之。
「慧眼」,即智慧之眼,乃佛教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之一。《大乘義章》說:「觀達名慧,慧能照矚,故名慧眼。」是指具有識別、洞察事物的功用,猶如眼睛能辨色一樣,故名慧眼。《大智度論》釋義則指以修習所得的慧眼,能觀一切法皆空,捨離各種執著,不滯礙於一切法。故具有了知諸法平等而照見諸法真相(性空)的智慧之眼,方能度眾生至彼岸。這正是「知種種諸界,慧眼顯正道」的最佳寫照!故《長阿含經》讚譽:「慧眼無限量,甘露(意指「解脫」)滅名稱;希有難思議,稽首無等倫。」
若吾人被五蓋(貪、瞋、睡眠、掉悔、疑)自覆,常懷憂畏的話,佛陀則以「如負債人、久病在獄、行大曠野,自見未離,諸陰蓋心,覆蔽闇冥,慧眼不明」來形容。
在《太子瑞應本起經》記載佛陀證悟之始,曾自覺緣起甚深難懂,遂有入滅之意,然梵天認為久遠以來,終能遇佛出世,實是難遭難遇,故懇請佛陀悲憫:「眾生愚闇,無有慧眼,唯加慈導,令得解脫。諸天人中,多有賢善,好道易解,亦有精進,能受戒法。」只要能在世間廣說佛法,此中仍有諸多賢善之人或畏怯於三惡道者,蒙受法益,願意精勤於修道,終能證得解脫之道。
故知「獨具慧眼」之義,乃是聖者「能如實看透世間真實相貌,不被假相矇蔽的智慧之眼」,或利根者獨特的眼光、見解。因此,當我們稱讚某人「獨具慧眼」的遠見卓識時,若有人也深覺「於我心有戚戚焉」,或許會報以「您真是『慧眼識英雄』」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