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障者就業問題始終懸而未決,但他們並沒有選擇放棄,而是迂迴地尋找其他管道。
炬輪技藝發展協會(前殘障技能發展協會)秘書處主任朱日新說,身障者就業最大的難題在「交通」,無論颳風、下雨,坐輪椅、電動車的還是得出門,除了復康巴士須提前一周申請,對上班族無濟於事外,公司內的空間不足,往往變成企業主拒絕身障者進入職場的理由。
企業有偏見
沒有面試機會
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總幹事林君潔則認為,企業主對身障的偏見和無障礙設施不足是就業最大的阻礙,「企業主不會為了一個員工的方便而砸成本蓋無障礙廁所,也不會因此把台階打掉重做。」另外,身障朋友在就業上最常遇到的困難,就是沒有面試「機會」,他們連一樓的大門都「進不去」,只為台階受阻。
目前企業願意雇用身心障礙者,原因在法令強制的規定,若不雇用相當比例將被罰款,導致不論他們多麼努力或高學歷,就業考量的也不會是他們的「專業」。
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副總幹事蔡抒帆,十九歲車禍導致脊椎損傷,擁有國立大學外文系學歷的她,在企業裡就只能做雜務、打字,「老闆認為我們是殘障,是來混飯吃、白拿政府補助的,提供最低薪資就夠,很難學以致用,也沒有發展空間。」
需要被重視
同工才不自卑
身障者想要被重視、被需要的感受,他們也不想只靠人家同情,蔡抒帆說:「如果同事對我們太好,其實會不舒服,因為在我們能力許可下,和大家做同樣的工作內容,才會覺得和一般人是平等的,不會感到自卑。」
雖然就業打擊多,他們卻沒有放棄。朱日新說,很多身障者已經習慣把輪椅放在三輪機車上,克服不便,體力不夠的則去賣彩券;法文系出身的林君潔和蔡抒帆也加入生活自立的組織,到日本研修,還串聯各國身障者,找到自己的方向。已站在陽光下的傷友說:「環境不能即時幫助我們,就要想辦法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