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威尼斯電】走進威尼斯古老的普里奇歐尼宮,一股熟悉的火車聲音響起,彷彿要帶你走回一段被遺忘的時空之中。這是參加第十二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台灣館作品「休息中(Take a Break):台灣當代空間變異性」,即起展至十一月二十一日。
「在潮水般的展覽資訊中,我們希望提供水墨畫般的留白,讓參觀者自己創造想像空間!」策展人曾瑋解釋「休息中」的策展理念。天花板飄浮著宛如透明雲朵的方型「氣球」,地板上則是高高低低、錯落有致的階梯,放上一個個色彩鮮豔的花布抱枕。
「歡迎觀眾拿著抱枕,找一個角落躺下作夢。」曾瑋表示,威尼斯遊客如潮水湧來,卻找不到一個坐下休憩的免費空間。而雙年展年年吸引數百個建築團隊參展,吸收過多資訊的觀眾更需要一個空間「放空」。而這些階梯的設置方式,則是向台灣野台戲取經。
「Take a Break」也企圖反映和解決現代文明的困境。曾瑋說,工業革命後,人類期望以科技取代人力,讓人們有更多時間尋找夢想,卻讓速度和效率成為信條,人們更忙、更沒時間傾聽內在聲音。
館中設兩個大螢幕,播放環島火車上看到的台灣風光。工作團隊在台灣火車的兩邊窗口架上機器,一部拍山、一部拍海,花一個半月,紀錄長達八小時的台灣火車風光。曾瑋表示,從台中到台東坐火車的時間是八小時,而台灣館每天開館的時間也是八小時。
台灣館上空飄浮的「充氣雲朵」還是曾瑋正在實驗的「充氣式構築法(Casting Air)」。這些可大可小的PVC充氣素材,可在不傷害原有建築的條件下,改變空間比例、尺度。例如在台灣館,它改變空間的高度,讓普里奇歐尼宮這棟歷史建築變得更可親。
曾瑋表示,這種工法可隨時隨地拆解、重組,適應世界各地各種建築,也象徵台灣彈性、多變的建築特色。AA英國建築聯盟對此相當感興趣,正與他洽談聯手到歐洲巡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