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品藻】王士禛「神韻說」

簡文志 |2010.08.20
1344觀看次
字級

王士禛(1634-1711年),字子真、貽上,號阮亭、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今桓台縣)人,順治十四年進士,初官揚州,康熙四十三年辭官歸鄉,世稱「一代正宗」、「泰山北斗」,編有《神韻集》、《唐賢三昧集》、《唐人絕句選》,詩文集為《帶經堂集》,又刪訂為《漁洋精華錄》,筆記有《池北偶談》、《香祖筆記》等。

「神韻」早見南齊謝赫《古畫品錄》評顧駿:「神韻氣力,不逮前賢;精微謹細,有過往哲。」而提出繪畫「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

《神韻集》,論詩取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味在酸鹹外」,以及嚴羽《滄浪詩話》「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為宗旨。

編選《唐賢三昧集》糾正宋詩風偏頗:「唐詩主情,故多蘊藉;宋詩主氣,故多輕露。」推崇沖淡、自然、清奇的風格,反雄渾、沉著、勁健、豪放、悲慨等,故不錄李白浪漫一類、杜甫現實一派的作品,因此李重華《貞一齋詩說》斥為「矮人觀場」。

《唐人絕句選》是王士禛罷官辭歸後,不斷肯定神韻說的概念,《四庫全書總目》評:「以清新俊逸之才,範水模山,批風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說,天下遂翕然應之。」

神韻論詩要以意境「清遠為尚」,而能「色相俱空」、「得意忘言」、「興會神到」,筆調清幽淡雅,孕育風情、雅趣、神韻與含蓄。

康熙末年,統治日趨穩定,王士禛仕途甚好,懼駭文字獄,漠視文學的現實效用,強調文學技巧與境界。紀昀《精華錄》:「神韻之說,不善學者,往往易流於浮響。」王士禛與其門生為「新城詩派」,以盛唐為宗,強調神韻,重秀骨天成,善模山範水,以至於虛響,傷於膚廓。

趙執信(王士禛甥婿)《談龍錄》掊擊王士禛:「方以詩震動天下,天下莫不趨風,余獨不執弟子之禮。」趙執信對王士禛詩論和詩作的批評有三:一是「神韻說」玄虛縹緲;二是王氏獨取一格,眼界太狹;三是王氏「詩中無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